我們無法改變別人

如同「過去」一樣,我們也無法掌控「他人」。不能因為你是主管,就想掌控下屬;也不能因為你為人父母,就想掌控子女。 
以我為例,在公司草創初期,因為業績一直不太理想,讓我總是在想:「要怎樣才能帶動下屬」、「不知道有沒有帶動下屬的技巧」。
那時,我正好參加一個研討會,便向授課講師提出我的疑問:「請問老師,如果您的下屬不願聽從命令的話,您會怎麼做?是不是有什麼訣竅呢?」
聽完我的問題,那位講師臉上露出一副難易置信的表情。「你在說什麼?基本上,你會有想要操縱別人的想法本身就很荒謬。身為主管,打造一個可以讓下屬自動自發的環境,這才是最重要的。

講師的一番話讓我瞬間啞口無言,就好像被人用球棒打到頭一樣。因為在這之前,我想的都是「要如何讓下屬照著我的話做」,但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的。無論主管的做法或想法有多正確,如果下屬不能認同,並主動去做的話,那麼一點意義也沒有。即使勉強下屬去做,能在短期內收到成效,但肯定無法持續,也無法得到期望的結果。

會有想要操縱別人的想法本身就很荒謬」,這句話對我有如當頭棒喝。從此開始,我徹底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讓自己變成如同片場場務般的角色,作為專門提供下屬協助的人。我發現,這樣的轉變似乎讓下屬們變得更積極、更有自信,公司業績也跟著開始上揚。
很多父母希望把孩子教養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樣,所以勉強孩子讀書。但與其勉強孩子讀書,為人父母者更應該先想想,「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主動讀書」。
一旦誤解「愛」這個字,濫用父母權限,強迫不聽話的孩子做事,是無視孩子人格的任性父母。我希望這些父母都要學習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超低電壓晶片 低耗能超環保


小女孩的手,輕輕放在一張嵌有「超低電壓晶片」的桌面上,旁邊一顆小聖誕樹上的LED燈,很快發出藍光,這是工研院利用人體體溫發電的範例。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長吳誠文說,「超低電壓晶片技術」將使未來許多電子產品大幅降低耗能,甚至人體體溫就能發電,是非常環保的技術。

工研院昨天發表這項技術;吳誠文說,它具絕佳能源管理效能,能廣泛應用在訊號、聲音、影像壓縮等多元晶片設計與產品,商機無限。

他說,超低電壓晶片可依消費者需求設計,還可利用「環境能源」發電,透過熱電原理(熱能轉換成電能),讓熱電晶片感應人體熱能,再由晶片放大轉換成電能,小女孩啟動LED燈就是一例。

吳誠文說,「人體體溫發電」的技術還融入工研院自主開發的「最大功率點追蹤技術」,可提升能源轉換效率,有效利用熱、光等環境能量,未來像登山客頭照燈、手表、智慧型手持裝置,或是心電圖貼片等需長時間偵測身體訊號的醫療電子產品,都可以應用。

資通所技術組長朱元華說,相較於傳統系統單晶片,超低電壓晶片的功耗,僅傳統影像壓縮晶片的4分之1,部分核心電路最低工作電壓還可以不到1伏特;以行車記錄器來說,傳統產品約可記錄2小時,運用低耗能晶片,可增加到3到5小時。

這項技術整合了交大、中正大學及台積電、晶心科技等產學界技術與智權,同時建立超低電壓系統晶片設計與驗證流程,已積極專利布局,希望為產業界帶來新藍海。

Via UDN

張智超的BMW不敗選股術


張智超歷經破產谷底再重新翻身,集結自身選股的7 大方向,以及資金控管的法則,確保長期「小賺、小賠、大賺」,但絕不會「大賠」,創造出優異績效。最近金管會對投信經理人展開一連串調查,在這個敏感時刻要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總不免格外謹慎。不過,大眾證券投資部副總經理張智超仍然毫不藏私,侃侃而談他從虧損谷底努力往上爬的親身經歷,藉著幫公司操盤獲利,讓自己因分紅與薪資達到上億身價。

學生時代是臺大校園的風雲人物,張智超用技術線型選股,將資產從10萬元快速滾到100萬元。母親視他為最大的驕傲,因此母親將信義路的房屋拿去抵押貸款,連同畢生積蓄一起交給張智超投資,金額一度高達1200萬元,不但曾經1天賺進1臺國產汽車,更被譽為「校園投資神童」,吸引媒體採訪。

好景不常,張智超因為融資買股買到滿水位,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前,先下跌修正2周,他遭到融資斷頭出場,只能和媽媽搬到新北市租小套房度日。「我曾站在高樓的頂樓,只想往下跳。後來決心要進金融圈,鍛鍊真正的選股本事,把媽媽因我而失去的一切再賺回來。」

進自營部練兵 幫公司賺進16 億元

退伍後,張智超進入日盛證券當研究員,才發現原來只看技術面操作,根本不懂產業狀況和基本面,是多麼危險的事。他每天7點到辦公室, 晚上11點才離開, 被同事封為「7-11研究員」。2001年因為表現出色,拿到100萬元的分紅獎金,「這時我才覺得終於可以喘口氣了。」他越深入研究越發現,雖然熟知產業和財報,仍往往落後於股價表現,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自己知道什麼?」,更必須加入「大家的預期是什麼?」,也就是要懂市場心理學和預先判斷趨勢。這對一般投資人來說相對困難,卻是股票能上漲的最大理由。

2003年,張智超進大眾證自營部操盤,當時大眾證非常保守,10億元資金只拿1億元出來買股,他一加入便要求動用到4、5億元資金,讓公司高層相當緊張。結果,2004年就幫公司賺了1億元,2005~2007年的大多頭時期更一口氣賺進8億多元。2009~2011年,張智超轉到國票證券擔任投資部副總經理,也幫公司賺進7億多元。自從開始幫公司操盤後,總共賺進超過16億元,良好的績效讓他獲得大量的績效獎金。期間,因為趁早為家人買了房子,房價也隨著市場行情上漲,從原本2千萬元漲至6千萬元。「我不是炒房喔!是自住屋的增值。」擔心被近期風波扣上帽子的他,還趕緊解釋。

績效獎金加上房子增值,張智超如今擁有近1億元的資產,本身雖不能投資股票,但能把投資心法貫徹到公司部位的管理上,並不斷教導後進同事。他強調,進自營部不但能練習投資股票,並且能靠分紅照樣讓自己致富,是年輕人完成夢想的好地方。

BMW + TROE 篩選萬無一失好股

張智超把經過多年累積和內化的投資心法,濃縮成「BMW」和「TROE」選股術。他以BMW 來簡單解釋。經營模式好的公司(B),通常有幾個特質,例如具備成本、通路、產品差異、技術與專利、創新等優勢,如果還有富爸爸扶持,就能比同業氣長、賺更多。市場規模要夠大,再搭配市占率不斷上升的公司(M),才能有長遠、持續性的成長;如果市場規模小,就算市占率高,也代表公司頂多持穩,很難追求進步。

管理階層的心態和形象(W),將會決定公司的走向,這也是為何每年媒體都會評估誰是「最佳CEO」的原因。形象差、沒誠信的老闆,沒有一家公司能逃脫股價崩跌的命運,甚至變成地雷股下市,不可不慎!由於B 和M 對散戶投資人而言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研究,他建議可先著墨W,也就是大股東的動態和心態。「只要先搞清楚公司大股東持股現狀,就能篩出許多大股東無心經營的公司。若經營者都在賣股票了,股價短期上漲只是為了出貨,長期下來投資人一定賠很慘。」

必學資金控管法則 才能避免大賠

學得選股智慧後,更要有買股的戰略,以確保能夠「小賺、小賠、大賺」,絕對不會發生「大賠」。張智超說,很多人詢問「股價多少可以進場?」他都會強調,只要符合「BMW + TROC」選股條件的個股,股價拉回都可以進場佈局,因為制勝的關鍵在資金控管,而非股價高低。「股價到底漲到多少或跌到多少是合理?不能預設立場。」張智超使用「四分之一資金控管法則」,第1次進場絕對不能投入高於資金25% 比例,他操盤時會先以5% 資金當種子,同時間多試幾檔符合條件的個股,看誰先發芽(開始獲利)。發現有種子發芽,再把剩下的四分之三資金投入「發芽」的股票,如果很有信心甚至可全數投入,若還在觀察沒這麼有信心,就投入再一個25%。

他提醒,資金投入要慢,但出場要快。「我不會設停利和停損點,決定出場的理由是『預期的利多發生』,就該立即出場。」假設買這檔股票是因業績將創新高,那麼在業績創新高後就要立即出場;或是買這檔股票是因拿到某大客戶訂單,那麼當新訂單消息在媒體曝光就該出場。

(撰文:李兆華)(來源:《Money錢》,2012年12月)

蘋果與微軟:平板的不妥協與加減法

不妥協的平板口水戰

  采訪過不少國外科技公司高管,參加了一些重大產品發布會,常常聽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詞匯。“難以置信的”、“無與倫比的”、“前所未有的”,蘋果、谷歌、微軟莫不如此,或許是對自家產品的信心爆棚,或許也是因為英文大詞之匱乏。其中,“不妥協”也是諸位科技大佬的高頻口頭禪。

  微軟上月高調上市了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8和自有品牌平板電腦surface。圍繞著微軟的這款平板電腦,微軟、蘋果乃至惠普的高管就有一場“不妥協”的口水仗。怎樣的平板電腦才算不妥協?微軟和蘋果顯然對平板有著不同的思路,這也直接決定他們產品的不同定位。

  蘋果CEO庫克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Surface是一款“被迫妥協、令人迷惑”的產品。他打了個比方說,一款既能飛行又能下水的汽車,肯定不會在每個方面都表現出色。蘋果則經過“艱難的權衡”,確定iPad應該是款怎樣的產品。庫克的結論是,蘋果在權衡各種產品後會選擇iPad。

  而針對庫克的這番嘲諷,微軟CEO鮑爾默隨後也做出了回應。這位著名的大嗓門回擊說"很高興庫克這么關注Surface”,暗示蘋果是在露怯,“任何競爭對手都可能發表批評言論,但平板和PC的融合是未來的趨勢所在"。鮑爾默還認為,買了iPad的用戶可能犯了錯誤,這並不是他們想要的產品。

  而在Windows總裁斯蒂芬•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之後兼管Windows財務與營銷的塔米•雷勒(Tami Reller)則直接說,消費者不會想要妥協的平板產品,微軟設想的平板就是兼顧娛樂、工作以及輕便等多重需求,“毫不妥協的”。

  不可否認,庫克還是感受到了微軟高調發布Surface的壓力。Surface在美國時代廣場風光上市,在中國全球首發,這些都触動了蘋果的奶酪。但拋開蘋果與微軟的競爭來看,蘋果對平板電腦的認識確實與微軟有所不同,或者換個角度說,微軟眼中的平板與目前的主流截然不同

內容消費為主設備

  平板電腦這個概念並不是蘋果的專利,但卻是蘋果和賈伯斯真正普及的。在iPad發布前兩年,市場已經浮現了智能手機與全性能筆記本之間的中間需求,這就是以華碩易PC為代表的上網本。上網本犧牲了部分運算性能,換來了1千克左右重量的輕便性,更重要的是將價格拉低到了500-600美元的門檻,因而曾經獲得了巨大的銷量。

  針對上網本的市場需求,當時賈伯斯的回應是“我們做不出500美元的非垃圾電腦”,但實際上蘋果早已經看到了智能手機與筆記本之間巨大的中間市場需求,衹是賈伯斯的思路並不是做上網本這樣“簡陋PC”,而是一款介于iPhone與Macbook之間、售價在500美元起的計算設備。這就是2010年1月蘋果發布的iPad。

  iPad發布之初也曾遭到諸多競爭對手以及部分行業人士的嘲諷與質疑,當初有個經典的段子就是4個iPhone拼成一個iPad,但這款產品卻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認同,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發布iPad兩年半後,蘋果已經賣出了1億部iPad,即便面臨著Android平板的重重競爭,iPad依然在平板市場占據著超過六成的份額。

  賈伯斯或許是最出色的產品經理,他擅長于減法,減去不必要的功能,在長板功能方面做到完美體驗,以此來吸引並留住用戶。iPad從來不是一款完美的產品,也絕不想滿足所有需求:不支持Flash、不支持USB、不接受SD卡。在工作方面,iPad的虛擬鍵盤並不擅長,而工作應用的普及率也與桌面端的Office相去甚遠。

  在蘋果看來,iPad是一款主打內容消費的電子產品,側重于閱讀、電影、音樂、遊戲、社交這些娛樂性功能。而iPad的長處就在於將這些功能的用戶體驗做到了最佳,從而吸引了消費者。賈伯斯認為,用戶拿著平板主要用於休閒性輕參與項目,而衹會偶爾用於工作計算、文字處理等重參與性活動,這些也不是iPad的強項。

  在蘋果iPad獲得成功後,市場上先後出現了上百款Android平板,但迄今真正獲得消費者認可的衹有亞馬遜Kindle Fire和谷歌的Nexus 7。這兩款平板的成功有共同之處:避開iPad的市場,主打7英寸平板領域,用200美元以下的低價吸引入門用戶,而後通過應用與內容的消費來獲得更多營收。但這兩款平板也和iPad一樣,重娛樂輕工作,以內容消費為主。

工作娛樂都想兼顧

  如果說賈伯斯與蘋果在平板理念上擅長于減法,以此設計的iPad主要是內容消費設備﹔那么微軟平板的理念就是做加法,把蘋果的短板補上,打造一款既能娛樂又能工作的平板,希望以此在蘋果與Android充斥的平板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相對於蘋果與谷歌,微軟在移動領域算是失去了先機,眼看著iOS和Android瓜分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主要市場。而隨著移動設備逐漸成為主要上網設備,微軟嚴重倚賴的桌面系統和PC出現了衰退的跡象,未來的嚴峻形勢迫使微軟必須在移動領域實現突破。而這種突破關鍵就在於Windows 8與Surface。

  微軟最重要的兩大王牌就是Windows與Offce,最核心的資源就是數億習慣了Windows與Office的消費者以及企業用戶,所以辦公性能順其成章地成為了Surface的主要賣點。Surface為代表的WIn 8平板是與iPad等現有平板理念完全不同的產品:一款即可以娛樂又可以工作的平板

  美國資深科技媒體人莫博士(Walt Mossberg)也持有同樣看法:“Surface並不是對蘋果iPad模仿後出現的產物,而是一款獨一無二的產品。華麗便捷的鍵盤加上熟悉的PC辦公套件,讓Surface在文檔操作方面完全不成問題。”但他也指出,RT版Surface目前的問題在於應用不足,無法與iPad平台相媲美。

  微軟別出心裁地為Surface設置了兩個版本:基於Arm架構的Win RT版以及基於英特爾X86架構的Pro版。Win RT平板的價格、尺寸、重量、電池都與iPad大體相當,可以視為微軟針對蘋果iOS打造的移動平台﹔而Pro版則全面兼容Windows應用,是真正具有全功能運算能力的平板。

  但世上沒有完美的產品,雖然微軟一心想打造兼顧娛樂與工作性能的平板,打造真正能夠挑戰iPad的產品,但在現有的技術和價格條件下,微軟也必須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協。不兼容Windows桌面應用是RT版平板的硬傷,應用商店的匱乏使得RT版Surface和Windows Phone一樣,在生態應用方面上難以與蘋果或是谷歌抗衡。

  而Surface Pro平板則令人惊訝:900-1000美元的價格幾乎是iPad的兩倍,電池續航時間衹有4個小時,900多克的重量則是iPad的1.5倍。從輕便攜帶、電池續航以及親民價格方面,Surface Pro都不像是個平板電腦,而更像是英特爾目前主推的超極本。在接受新浪科技專訪時,雷米•塔勒也承認Surface Pro確實和超極本存在著競爭。

  如果說Surface RT是微軟為對抗蘋果iPad全新打造的產品,那麼Surface Pro就完全是微軟根深蒂固的PC情節再現,微軟成功地把平板電腦做成了變形的筆記本,在輕便、電池與價格方面做出了妥協。而隨著Evernote、Google Docs等云端辦公應用的普及,微軟平板獨有Office的優勢也在逐漸縮小。

  取與舍,短與長,蘋果與微軟對平板的理念差異盡現。蘋果眼中的不妥協的是做好娛樂等長處,而微軟則認為兼顧娛樂和工作才是不妥協。至於誰對誰錯,市場銷量才是最好的回答。至少平板這個市場,微軟幾番磕磕絆絆,這才再次上路。

via 北京新浪網 鄭峻

想換新工作,10件你該做的事

要跳得值得,你必問新東家的5件事

知名的公司不一定是適合你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你和新工作究竟能不能「氣味相投」?
破除「下一個會更好」的想像,你需要問清楚,想明白,才不會枉然白走一遭,還賠上自己的生涯。

1. 職位出缺的原因

面對自己可能接手的職位,龍格企管顧問公司執行長梁興南提醒,應徵時得問清楚:「這個位置出缺的原因是什麼?」

是原來職位的人退休、高升、輪調、健康考量等一般原因,還是績效不佳、人際失和、廉潔操守等負面理由?

針對負面表列,你要注意前面的人遭遇的問題,短時間能不能解決?相處不睦是個人性格,還是職位設計的角色衝突?能力不足是不是老闆期望太高,卻沒有下放職權與資源?

梁興南認為,從問答之間可找出蛛絲馬跡,循線檢驗這個職位與自己的人格特質與能力是否相符。

藝珂人事顧問公司總經理陳玉芬以經驗而論,新東家為了吸引人進門,有時會有所保留。有些公司流動率特別大,管理風格或特定主管,在業界早就聲名狼籍,輕易探詢就能得知。

所以,自己花點時間打聽最為保險。探詢對象從獵人頭公司、員工到上下游合作廠商都可以。甚至,每天送往迎來的大門警衛,都會是正確消息來源。

2. 企業文化和制度

台灣9成以上都是中小企業,對外商出身、或習慣大企業講究制度的人,必須弄清楚跳槽對象的企業文化,究竟是充分授權,還是高壓集權;是家族色彩濃厚,還是走向專業治理?

一旦得知新公司的管理風格,你得捫心自問,「我的彈性夠大嗎?我能不能在那樣的氣氛下,充分發揮所長?」否則過度樂觀赴任,最終會落得水土不服、白忙一場。

以竹科近來極受矚目的一家IC設計公司為例,許多求職者欽羨其驚人的分紅配股,探詢之際卻忽略了背後的企業文化。

中央人力資源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王至中分析,靠技術起家一戰成功的老闆,多半「重技術、輕制度」,非研發人才儘管管理專業傲人,進來後都會對「不准打擾這群金雞母」感到綁手綁腳,若你著重的是成就感,再怎麼賺錢,難免會有不如歸去之嘆。

另外,企業文化中有些看似小事,卻會嚴重影響你的工作情緒。例如加班頻率太高,經理人得打卡,且分秒計較;或是辦公室不禁菸,開會時老闆帶頭吞雲吐霧,大開黃腔,甚至盛行第二攤的應酬文化,視出入聲色場所為常態;也有老闆會在企業裡大談宗教理念,鼓勵員工信教。若你對這些事情特別敏感,都得一一問清楚。

3. 薪資條件和報酬

藝珂人事顧問公司協理劉小筠認為,薪水背後代表的是「需求」與「自尊」,到底你的貢獻價值有多少,市場行情如何,勞雇雙方的底限在哪裡,都是交手的重點。

她分析,若一個中階主管被千載難逢的職位吸引,但跳過去就得放棄一年來即將到手的百萬紅利,獵人頭公司的做法,多半會列一薪資結構表,想辦法向老闆解釋說明你的顧慮,以幫助他向股東會提出要求。

若你單槍匹馬赴約,面對的又剛好只是人資層級的人,無法充分表達的同時,又可能被對方一句「我們不可能再多付100萬替你cover!」所打斷,難堪之餘,只得摸摸鼻子放棄。

4. 對職位的期望

當你知道職位出缺的原因,下一步便要搞懂老闆對這個職位的期待,而且最好「白紙黑字」。

陳玉芬指出,有的老闆會勾畫一些虛幻的願景,開了許多空頭支票,等到上任後才覺得受騙;也有的老闆對你的角色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期待,沒有把遊戲規則談得清楚、具體。

以業務導向的工作為例,你可以提出疑問:「為什麼業績目標現在達不到,您覺得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您覺得我可以幫您做到?我的團隊在哪裡?做到會怎麼樣,沒做到會怎麼樣?」

在詢問當中,逐一釐清公司的方向與問題所在,並適度回應老闆可能的解決之道。

5. 相關主管的管理風格

對中高階求職者來說,最好的做法是:與自己業務相關的主管都能面談。

王至中指出,有的中高階主管只與直屬主管或人資聊過,對平行的主管完全不瞭解,跨部門合作時,才會因溝通不良,驚覺問題所在。

有的則是只跟董事長聊過。這些負責策略思考的大老闆,對於改革,多半充滿理想,十分容易「感召」人才。等到進去後,卻發現真正承擔執行重責的總經理,才是決定他未來工作形式的關鍵人物。

礙於業績數字的壓力,總經理對於董事長的說法,不見得照單全收,若你當初憧憬改革的心態不改變,極容易幾個月就掛冠求去。


避免提前陣亡,到任後你要做的5件事

進到一個新的組織,你這個阻擋舊有人馬升遷的「外人」,儘管系出名門,懷有萬般武藝,也不一定能安然存活。所以,既然決定踏入,就要全心認同這家公司,而且要確實做到以下5點:

1. 快速瞭解公司與團隊定位

梁興南提醒,到任後,便要不眠不休盡快進入狀況。因為在公司任何一個人眼中,「你已經佔了這個位置,領了一天薪水,沒有理由說你才剛來!」

陳玉芬指出,若已是有工作經驗的人,不妨將目光焦點區分為大、中、小三塊。

「大」的是瞭解整個產業趨勢與特性,「中」指的是公司的定位、策略,「小」的是團隊的運作方向。

梁興南強調,初到任時比較好的做法是,利用下班時間,把所有的資料都翻出來看,包括過去做了哪些決策,連續幾年的營收表現,還有人事、績效資料,瞭解愈透澈,愈容易思索下一步策略與人事的布局,避免重蹈覆轍。

2. 主動廣結善緣

對於新上任的人,有人寄予厚望,也有人抱持著問號。「第一時間願意來支援你的不會超過兩成,因為大家都在觀望,」梁興南指出。

因此,不妨先向與自己業務相關的同事伸出手,向他們請教,並建立起溝通的模式,包括目標與達成目標的標準,找出一個團隊的共識。

萬寶華人力資源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劉玿廷指出,無論對相關的主管或是下屬都要抱持「廣結善緣」的態度。

所謂廣結善緣,是以工作表現為優先,多詢問「我們現在面對什麼問題,我能幫你做些什麼?」站在解決問題的立場,除了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還能消除戒心。

另外,梁興南認為應把握員工休閒活動機會,盡可能的參與。因為離開辦公室,大家在談笑之間,往往卸除心防,可深一層瞭解彼此,建立私誼。

3. 避免誤踩公司的禁忌地雷

「辦公室政治」是新到任者最易誤踩的地雷。

陳玉芬提醒,關於「人馬」之說,有時只是謠傳,若察覺一些微妙的跡象,顯示其真實性,要記得千萬別被框住。

因為要在工作上求表現、長治久安,靠的是個人實力,而非某某派系相挺,「一旦你肆無忌憚地向某一方靠攏,被貼上標籤後,在兩方人馬拉扯之下,很快就會活不下去。」

劉玿廷進而指出,另一個容易忽視的地方,是對前一任主事者的態度。儘管對方留下許多爛攤子,也不該當著同事面前說他的壞話,因為這些批評不僅於事無補,在你尚未瞭解內部人事前,可能把當初協助執行的其他主管一起罵進來,無意間得罪他人。

4. 訂定標竿,建立戰功

對於一個新面孔,想在最短時間內站穩,靠得就是如何贏得大家的信任。

立下「標竿」與「戰功」常常是取得「發言權」的做法。

梁興南認為,對資深的人而言,初來乍到,要贏得老闆的信任,得盡快做出未來半年或1年的計劃,訂出時間的標竿。

當你提出後,老闆會告訴你哪些沒問題,哪些需要修改,「除了達到溝通的目的,還能讓老闆清楚你未來會有哪些貢獻,」梁興南強調。

陳玉芬指出,既然決定進來,為你喜歡的工作,就要全心全意付出,砸全力假日加班都沒關係。只要你做出來的成績,讓大家耳目一新,就能奠定你進來的地位。

若你不斷張揚自己以前的彪炳戰功,表現卻跟上一任沒有兩樣,甚至更差,很快就會被看破手腳,甚至打入冷宮。

5. 先小修正,再求大改革

「新官上任三把火」是表現企圖心慣常的手法,但卻會引來最大的副作用。由於組織對你仍缺乏信任,改革太過急切,等於是對舊有勢力的挑釁,反彈力道自然不言可喻。

因為老闆請來經理人,不是要他在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王國裡翻上一番,弄成焦土後就閃人,若真要進行改革,也要在傾聽員工聲音、充分瞭解組織問題後,與老闆取得共識,採取漸進式的做法。

有時新官上任放的火,不一定是專業判斷,而是老闆給的使命。

所以,陳玉芬提醒,身為專業經理人就要有智慧判斷,究竟老闆的要求,是因為收集到不正確的資訊產生的誤判,還是不瞭解執行時對組織的殺傷力,血流成河後,反而會本末倒置?

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思考,「動刀」是不是這個組織目前最迫切的問題,答案若是肯定的,從上到下是否已有一定的信任與共識?若組織的改革還有空間,在信任與磨合間,訂一個長期的修改順序,才能獲得最大的支持與資源。

若自己沒有很好的談判技巧,或是想要拉高薪酬,不妨透過像是獵人頭公司的中間人代為打理。

via Cheers快樂工作人

盈正案坑殺全民退休金另一人


謝青良坑殺人民血汗錢,自己卻大賺一票住豪宅,行徑之惡劣引起公憤;但謝青良不是個案,如果檢調不徹查,盈正案也不會是最後一件坑殺案。《今周刊》近日接獲許多檢舉,為了保護所有人民的資產,本刊持續追追追,繼續揭發這些住豪宅的「謝青良們」。

自從《今周刊》第八二九期揭發政府基金代操經理人謝青良坑殺人民血汗錢、自己卻坐擁豪宅後,謝青良的作法引發各界撻伐;究竟還有哪些基金經理人和謝青良一樣住豪宅、開名車?

謝青良其實不是個案,這些投信業界的「謝青良們」,以家人之名坐擁億元豪宅的所在多有,和其收入比例明顯不符。檢調如果再坐視不管,恐怕將是台灣資本市場亂源的幫兇。

凱基投信前經理人彭國星 坐享頂級生活

這次盈正案的起頭,金管會共懲罰三家投信、三位基金經理人,其中除了安泰投信的謝青良已經曝光之外,另外一位凱基投信股票投管部協理兼「凱基台灣精五門基金」經理人彭國星,也在這次金管會懲處名單中。

彭國星的住家,就買在台北市富人聚集的安和路上,是遠雄建設在三年前推出的「遠雄安禾」。如果以目前市價每坪約一四○萬元計算,彭國星家裡共七十坪,外加兩個車位,總價大約一億一千萬元。

這棟豪宅的市場知名度雖然不高,但以具備隱私、低調的特質,頗受有錢人喜愛,而且社區只有五十戶,住戶單純,地點在安和路靜謐的巷內,環境很清幽。推出之時,遠雄建設強調這是一座具備制震、制音等設備的新一代五感住宅,前一陣子因為宣明智外遇生子案而聲名大噪的李珍妮,在此也有一戶;社區共有十三樓,彭國星的豪宅就買在中間樓層。

此外,投信圈也盛傳,彭國星很喜歡汽車,曾經看過他開著保時捷、BMW等名車,馳騁在台北街頭。

當時金管會清查彭國星的戶頭髮現,他的手法和謝青良如出一轍,在盈正上櫃前用徐姓人頭戶買進,並在上櫃後股價五百多元的高點賣出,大賺一票;但他操盤的凱基投信基金卻在上櫃第一天大買,等到人頭戶下車後,他的基金才賣出。對於金管會的調查,彭國星在去年九月去函金管會,對自己的行為坦承不諱,並在去年底自凱基投信離職。

不過,該檔基金當年度仍然有正報酬,因此凱基投信表示,並未因為盈正股票導致該檔基金交易虧損,而對投資人做出任何賠償。

日前,財政部長張盛和才宣示要徹查公股行庫旗下的證券營業員,是否有開名車、住豪宅等異常不明財產所得的現象,但金管會對繼謝青良之後,類似彭國星這樣的「不明所得」,不知究竟看見了沒有?

第一金證券前操盤人陳伯俞 買進盈正時機很敏感

此外,近期市場盛傳有官股行庫旗下的自營商也介入盈正案,根據本刊抽絲剝繭調查,這位行庫操盤人,就是曾任職第一金證券自營部門的「陳伯俞」無誤。

陳伯俞比謝青良年輕,今年只有四十一歲,而且家境很好,他的家族是有名的「雙葉冰淇淋」食品公司,但據說陳伯俞在外面常自稱,自己從來不用靠家裡,他的錢都是自己賺來的。

陳伯俞在第一金證券自營部前後任職約三年,卻在盈正案爆發前的敏感時刻突然離職,根據第一金證券表示,陳伯俞在二○一○年七月底正式離開第一金證券,第一金證券高層還表示,陳伯俞是因為前一年度操作「表現不好,有瑕疵」,才因此走人。

不過就在陳伯俞離職後一個多月,第一金證券自營部就在市場上買進盈正股票,當時的操盤人是經理莊炎霖,目前還在職。但以第一金半官方的色彩,卻異常地買進「盈正」這種股價大起大落、爭議性又高的股票,背後的投資決策過程,恐怕必須對外界好好解釋清楚。

而第一金證券也向本刊證實,二○一○年九月,盈正掛牌上櫃後,確實有從市場買進三十、四十張的盈正,「持有一個禮拜到十天左右就賣掉」。

市場傳言離職後的陳伯俞,在盈正這檔股票上大賺一票,雖然聰明地選擇在敏感時刻離職,切斷他個人與第一金證券之間的關聯,但他自己是否與公司派、其他經理人有所聯繫,而他自己、以及第一金證券前後都有買進盈正的紀錄,時間上的巧合,也引人遐想。

對此,本刊去電求證陳伯俞,他表示自己買進盈正股票,都是在離職之後,為數也不多,至於第一金證券買進盈正時,他已經離職,與他沒有任何關係。

這位自稱「錢都是靠自己賺」的陳伯俞,如今就住在台北市中山區龍江路上,著名的「元大花園廣場」豪宅內,他在三年前買下這戶權狀七十七坪、外加兩個車位的豪宅,目前市價每坪以一二○萬元計算,總價也上億元。買進當時他年僅三十八歲,市場傳言許多基金經理人都來過他家。

而陳伯俞任職第一金證券期間,第一金董事長剛好就是現在的金管會主委陳裕璋,日前財長張盛和才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查出不法,「督導的董事長、總經理都要負責」,但截至目前為止,所有出事的公司,沒有一位負責人因此有所異動。

買豪宅不會輕易找人頭戶 成回溯金流重點

事實上,這波從盈正案延燒出的「經理人住豪宅風」,是因為這幾年豪宅興盛,許多從股市賺取暴利、不法所得的基金經理人,都會興起住豪宅的念頭,因此不約而同紛紛買進豪宅。

相對證券市場的人頭戶盛行,在金檢中不易被查出,但投資不動產,尤其是買進上億豪宅,一般人若無充分信任,不會輕易找毫無關聯的人頭戶頂替持有。因此這次本刊揭發從「豪宅」回溯查金流,成了這些基金經理人百口莫辯的鐵證。相對過去偵辦炒股案,這是最大不同,也是案情最有可能突破之處。

除了這條逆向的金流,熟悉台股的市場資深人士還表示,這些經理人的行為會如此猖獗,背後隱約有一個無形組織長期在支援,而這個組織的主導者,就是市場上載言的「金主」。

這些所謂的金主,事前找好人頭戶,墊款的年利率二成,基金經理人只要負責繳二成的保證金、然後在指定的帳戶下單買股票即可;這種「金主加基金經理人」的「營業模式」,最大好處是金流就此斷掉,和經理人幾乎是毫無關係,這也是過去金管會或檢調在調查類似盈正炒股案時,經常以「查無實據」結案的原因。

盈正案坑殺全民退休金另一人

除此之外,包括公司董監事在內的公司派相關帳戶,也是檢調單位最不該放過的查緝方向。由於公司內部人士最清楚公司的營運狀況,因此利用上市櫃時機上下其手,坑殺外部股東,也是常見的手法 。

以盈正案為例,二○一○年九月上櫃時的董事長陳友安,已經因為涉及內線交易案下臺,由此可見這種被基金經理人或市場主力提前鎖定的標的,事後證明公司派都可能涉入其中。

從正面思考,如果檢調具備足夠的專業辦案能力,這次盈正案不啻為一次整頓台灣資本市場的絕佳機會。這場牽連甚大的炒股案,從金主、基金經理人、自營商操盤人,到公司經營者,幾乎都涉入其中,如果能夠整串粽子一舉擒獲,正能收殺雞儆猴之效,一清股市風氣。

(撰文 劉俞青)

via今周刊

蘋果:不要標準化,而要最優秀

作者:亞當.藍辛斯基(Adam Lashinsky)/《財星》雜誌資深主編

 對產品設計者來說,營造出一種「感覺」是極為重要的事,更不要說是電子產品的包裝設計師了。(只要想一下戴爾〔Dell〕筆電帶來的感覺就知道了,除了沮喪,你還能想到什麼?)然而,賈伯斯從創立蘋果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已經在做這件事。賈伯斯拒絕用傳統方式思考蘋果的產品,它們不只是電子產品而已,而是藝術。賈伯斯在一九九五年的時候,曾接受「電腦世界史密森尼獎口述歷史計畫」(Computerworld Smithsonian Awards Program Oral History Project)的訪談,當時他表示:「我認為藝術來自於能夠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賈伯斯這句話是在談早期他為蘋果找來工作的人。他提到這群人有著以下的目標:

 用前所未見的方式,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然後找出一個方法傳遞給其他人,讓那些沒有相同洞察力的人,也能夠享受同樣的好處:得到某種感受或做到某些事。如果你進一步了解這些人,你會發現在這一段很特別的時間,也就是七○和八○年代,電腦界最優秀的人才通常都是詩人、作家和音樂家。那些人之中,幾乎所有人都是音樂家,另外很多人還是詩人。他們會進電腦這一行,是因為電腦太迷人,那是一個嶄新的東西,提供了新媒介,讓這些人可以發揮他們的創意。他們投注在電腦的情感與熱情,跟詩人或畫家沒兩樣。

 現在回過頭去看,賈伯斯把電腦設計師還有紙盒設計師(天啊!)跟藝術家相提並論,簡直是傲慢。如果換了另一家公司,談藝術設計可能是有點做作的話題,甚至是無關緊要。然而,當一家公司把產品設計跟時代精神結合在一起,而且還引發消費者的搶購風潮,讓公司成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那麼消費者電子學中所隱含的詩意,重要性將不下於電路圖。

 蘋果跟別人不一樣。蘋果能與眾不同,一直都是因為它的產品策略。賈伯斯在形容蘋果早期員工的特色,或是他簡略提到自己時,都會營造一種氛圍:打從一開始,蘋果就幫自己塑造桀傲不馴的形象。賈伯斯早期有一件很出名的事。他在監督麥金塔的研發時,在麥金塔團隊所在的大樓,掛上一面海盜骷髏頭的旗子。蘋果在電腦產業裡獨樹一格。「獨特」一直是蘋果的精神,而注意細節正是這種精神的展現。

 電腦產業致力追求標準化。IBM的「相容機」是業界很重要的一項創舉。相較之下,蘋果要的不是標準化的東西,而是最優秀的機種。雖然在一段短暫的時間內,蘋果曾是業界標竿,但大部分的時候,蘋果的追隨者只限於一小群特定人士。幾年後,當惠普經歷一連串的危機,一位矽谷的主管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即使惠普找來蘋果最有能力的主管,也沒有辦法起死回生,因為「史帝夫回到蘋果的時候,蘋果的士氣非常低落,但公司仍然保有想要做出優秀產品的企業文化。惠普已經很多年沒有那種精神了,沒有人能夠領導惠普」。

 蘋果大部分的產品都只是因為他們想要做出來。蘋果不搞焦點訪談團體,不做讀者調查,也沒有什麼競爭力分析。多年來,賈伯斯很喜歡用的一個比喻就是,蘋果「不想把手指伸到消費者需求裡測風向」。作家莫瑞茲於一九八○年代初出版的《蘋果電腦的私家故事》裡寫到,賈伯斯告訴他:「我們成立蘋果的時候,之所以會製作出第一部電腦,真的只是因為我們想要一台電腦。」接下來一、二十年,賈伯斯常常重複這段話。二十五年後,賈伯斯又說:「我們擁有強烈的信念,真的認為我們是在替自己研發產品。

 iPhone正是這種信念的經典例子。iPhone問世之前,蘋果的主管大多討厭自己的智慧型手機。賈伯斯說:「那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要自己做一支。」他這句話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看:它的確是實話,而且也在向消費者傳遞一個強烈的訊息──我們愛死這款狗食了,連我們自己都在吃,你們一定也會喜歡。

 從創立之初一直到今天,蘋果的經營哲學幾乎沒變過,這點讓人吃驚。莫瑞茲描述賈伯斯:「賈伯斯不願意讓產品計畫充滿著一堆企管分析、焦點訪談團體、決策樹、鐘型曲線移動,或是任何他覺得跟大公司有關、討厭又無聊的東西。賈伯斯是在鏡子裡找到蘋果最原型的消費者。他會三不五時決定自己想要擁有哪種電腦,然後公司就會開始研發那種電腦。」

(本文節錄自《蘋果內幕:後賈伯斯時代,蘋果還能紅多久?》,大塊文化,2012年7月出版 )

應酬就會有錢


應酬就是「應」得的「酬」勞

錢在哪裡?錢滿地都是。
錢在人與人的交往互動裡:作生意是買東西賣東西,但是跟誰買?賣給誰?答案都是人。想賺錢就要先會做人,做一個可以與人交往的人。

一般人會說,這種基於生意所產生的交往,叫做應酬。一聽說是應酬,你一定首先打心眼裡就浮起了「言不由衷」、「言不及意」、「言過其實」等等負面印象。女人尤其認為天底下男人的應酬都是可有可無的無聊把戲。
我其實有一半同意這個論調。

男人的應酬多半沒有什麼重點,酒後說的話十句裡面有十一句不可採信(包括他的言外之意),更何況為了氣氛起見,這種應酬裡總是有酒精的存在。又為了讓酒精流暢到更順利,總很容易牽連到有女色這個習題。於是乎,女人們更是對男人的應酬文化嗤之以鼻,覺得沒營養到了極點。

我也這麼認為,但是,另一半令我有異議的原因是: 在男人這種群體行為裡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是其他論述所無法解釋的。說是「同儕」之誼可能比較傳神:包括同桌、同食、同飲、同瓶、同杯、同話、同暈……,甚至同醉、同夢、同床、同……。那種深厚近乎結拜的「同荒唐」所產生的「革命情感」,常常是迅速建立互信的捷徑。而熟悉與互信正是做生意的基本步伐,這一點,我們似乎暫時還沒找到取代的方法。

至今,我還沒找到什麼人說是可以做生意功成名就,卻一輩子從不應酬的。當然,今日的大老闆們要金盆洗手、明哲保身、遠離是非,而侈言自己絕不應酬的不在少數。不過,我就不相信,這些絕不應酬的大老闆們都是一個人吃飯?只要桌上還有別人,當然您不必應酬他們,可難說他們是不是在應酬大老闆您呀!

女人也不必太生氣,我見過很多商場上的傑出女性,操作起「應酬」這個工具比男性還直接犀利:在商場上攻城掠地,一點也不心弱手軟。而他們的男人哪,可還拿著這一點自鳴得意,覺得自己得道多助,有此賢「外」助而沾沾自喜不已!

說這些只是要你明白,想找錢在哪裡的第一件事就是學著做人,學著與人交往。就算你當個SOHO族也少不了要與人接觸,你盡可以在接觸的過程中謹守分際、謹言慎行,而這就是你自己的決定和工夫了。你愛錢嗎?先看你有多愛人罷

洪裕鈞/設計是意義的創新

最近看到米蘭理工大學創新與管理的教授Robert Verganti解釋到底什麼是設計。我覺得他講得真好:

『Design這個字源自於拉丁文的「Designare」,原意就是英文的Designate(賦予),賦予一個物件或一件事的意義。設計不是外觀,不是風格,不是技術,也不是功能。Design是人們賦予這個產品的意義,設計就是意義的創新。

建築師張淑征在庫哈斯的OMA工作時主導設計的「中二高清水休息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高速公路休息區對大家的意義通常只是沿路上個廁所、吃個東西、加個油的地方。經過設計的重新定義後,將通常分散在各自獨立的建築中的功能,將之整合在一個上下穿梭的大建築量體之中,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大面積的觀景屋頂,讓人們可以上屋頂看海景。清水休息站把我們對休息區的意義創新了,它變成是一個景點、一個目的地、一個聚會的場所。

以3C產品來說,智慧型手機的興起,手機對我們的意義已經不限於打電話、傳簡訊,這個工具的意義已經被創新了。但是反觀市面上所有稱之為智慧型手機的電話,都還是把它當作「手機」來設計,只不過是多加了觸控螢幕的電話。這個觸控螢幕被當做眾多加值規格中的一項,跟手機內其他組件,如麥克風、喇叭、相機等等一樣,通通被整合進一支電話的形體之中,即便是iPhone 3G/3GS也是以這樣的思惟設計,僅用塑膠外殼包住一片觸控螢幕。

我認為只有iPhone4/4S的產品設計有落實重新定義產品的概念。當你握著它時,好像是握著一整塊螢幕,而不是握著一支手機。彷彿只有螢幕是主體,電話的功能都是附加的。這個設計的方法跟傳統智慧型手機的設計完全相反,不是設計一支有觸控螢幕的手機,而是創造一個有電話與網路功能的螢幕。所以iPhone 4的正面跟背面必須用相同的玻璃材質,電話在設計上的地位被降低到只有像薄薄地沾黏在螢幕四邊,微不足道地存在。整支手機就是一個高解析度的螢幕,握著它就好像是握住一塊閃亮、具有魔法的玻璃磚,Internet就在玻璃裡,魔法任你使用。我想這就是Apple要你去體驗的經驗。

撇開收訊跟耐用性,iPhone4確實是一個精彩的產品設計典範:顛覆傳統思惟,為創新的意義,賦予一個嶄新、令人驚喜的使用經驗。傳聞iPhone5即將問世,我非常期待Apple又要創新哪件事的意義了......

via UDN

康寧、工研院攜手開發可撓式玻璃捲對捲製程


玻璃基板大廠康寧、工研院宣布,攜手開發可撓式玻璃捲對捲製程,進入下一世代顯示器產業。捲對捲式製程(roll-to-roll processing)擁有生產更具成本效益產品的潛力。這也是台灣首度與國際大廠共同先期開發,建立完整產業鏈。

康寧今年在2012 Touch Taiwan展覽會中,展出全新產品,包括首次在台灣亮相的大片Corning Willow Glass可撓式玻璃,以及Corning Gorilla Glass 2(第二代大猩猩玻璃)、EAGLE XG Slim超薄玻璃、Corning Lotus Glass等等高階顯示器產品。

其中備受矚目的就是薄型可撓式顯示器玻璃Willow Glass,該款超薄玻璃厚度僅50~200微米,目前可做到1米寬、長於300米的捲軸,相較於一般玻璃,貼合性更好,重量、厚度都減少了7倍;至於其阻水阻氣特性、更好的透明杜、可達450度的高溫製程,更是塑膠材料所不能及。可用於更輕薄的裝置,形狀也可以隨之變化。

因為其可撓的特性,以能採用普遍用於印刷業的捲對捲式製程為目標,因為這種製程擁有生產更具成本效益產品的潛力。可應用在包括如太陽能裝置、電子紙、彩色濾光片、OLED照明、較廣範圍的感應器及顯示器背板等。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研究所所長詹益仁表示,工研院和康寧在產品開發先期,就開始共同合作,開發出捲對捲製程相關設備、製程和應用,藉此在台灣建立完整的產業鏈。

康寧EAGLE XG Slim玻璃本身極薄,目前可提供6代線內加入0.3與0.4毫米厚度的玻璃,以及8代線巷內加入的厚度達0.5毫米厚度的玻璃。Lotus Glass應用於高效能顯示產品,有助支援需要嚴苛製程要求的OLED和液晶顯示器,在低溫多晶矽和氧化物TFT背板製造環境中表現更佳。

via udn

股票套牢的哲學


平常心 
股票被套牢,投資人首先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不要慌張,更不要急急忙忙的把股票停損賣出,而是應該冷靜的開始分析:整體經濟的趨勢、公司本身的成長和未來性、公司經營階層是否優秀等因素,一項一項來檢驗買進的股票,是否值得續抱或是停損


投資大型股
大型股經過多年市場的考驗,經歷過許多的起伏成長到一定的經濟規模。即使買的股票被套住,投資人也能夠客觀的分析股票未來的走向,不會因為公司本身的經營問題,而讓自己投入的資金血本無歸。
一般來說,一家股本兩百億公司的股票,股價的波動,通常比不上一家股本二十億的股票,也就是說,當一個多頭趨勢來臨時,大型股若漲了10%,小型股通常都能夠漲至20%左右。
也就是這樣的誘因,會讓許多投資人想去找尋「飆股」,即使從小型股賺到30%的利潤,但是若不適時停利的話,很有可能倒賠或跌回買進點。


小型股VS大型股
大型股因為短期內波動較小和較慢,所以投資人絕對有充足的時間來思考買進和賣出的時機。
賣出的時機尤其重要,因為股票下跌通常是又急又快,所以投資人若是沒有適時的停利,通常都會把自己獲利的報酬率,一次吐回去,而投資小型股更有可能讓自己慘套。
除非投資人平常有很多時間可以看盤,盤勢的起伏波動,都大約能了然於胸,不然的話,還是建議投資人以大型績優股為主,讓自己的投資報酬率,每年都能夠很穩健的成長。


一開始買進的價位
當投資人一開始買進一檔股票時,其實大部分的時候,就已經決定是否賺錢或是套牢,原因就在於投資人喜歡追高殺低的毛病,也就是說,投資人買進股票時,股票已經是在高檔區了。通常投資人都是在股票被套牢後,不甘心賣出虧損,所以都一直死抱著股票,而當有一天覺得自己的股票已經沒救,終於忍痛賣出時,又賣在股票起漲點。
若想從股市中賺到利潤,進而從中累積自己的第一桶金,就要在一開始買進股票時,仔細的觀察趨勢,或是大約預估股票未來三個月的走勢。千萬不可因為一時的興奮,就匆忙的買進,要讓自己脫離套牢的命運,首先就要讓自己能夠克制住馬上想買股票的慾望


攤平還是停損
「加碼攤平」首先要注意到,自己買進的股票是否在高檔區,若是在低檔區買進股票,但是股票卻繼續再破底,這時投資人就可以考慮,適時的再投入資金買進同一檔股票,讓自己的買進成本壓低。
不過再次買進的時機,最好離上次買進的時機不要太近,最好隔一至三個月左右,因為如此一來,投資人可以更看的清楚,股票長期的趨勢走向,不受短期價格波動所影響。
至於停損的問題,就是股票買在高檔區,因為即將面臨多頭行情的結束,通常會讓你買進的股票腰斬再腰斬,所以若投資人不在被套牢的一開始就認賠出場,通常會讓自己被套牢很久很久。


人性的考驗
股票被套牢要如何處理,其實要根據當時的趨勢、公司本身的營運狀況、外在總體經濟的考量等因素來處理,這次或許是要停損,下次或許要加碼,每一次被套牢的處理都不盡相同。但是投資人唯有透過每一次行情的上下起伏,不管是賺錢或是被套牢,都用心去體會和感受,並且了解如何去面對自己人性的考驗,才有機會從股市裡,賺到屬於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新手看價 老手看量 高手看籌碼

在股市有句格言:「新手看價、老手看量、高手看籌碼」。說明的是剛進入股市的新鮮人,通常只注意股價的漲跌,而若在市場待了一段時間,這時的股市老鳥,便會關心股票的成交量,不只單看股價,而最後在股票市場存活下來。
能夠靠著股票穩定獲利的人,可稱為股市高手,這樣的高手,會關注於籌碼是在法人或是散戶的手中,再由股市成交量和股價的漲跌等數據,來判斷股市長期趨勢的走勢。

via上班族學理財

"高手看籌碼"的基本技術分析 via落英繽紛

獲利是忍出來的

還沒準備好的時候,請忍住別買,當一切就緒之後,請忍住別賣,近來股市成交量持續維持低檔,不到八百億的成交量屢屢在今年新低徘徊。投資大師柯斯托蘭尼說過:「心理學造就90%行情」

柯老認為,股市的成交量反映著投資人的心理層面波動,不論買賣,衝動都是成交的關鍵因素與情感。近年來由心理層面剖析投資行為的書籍甚至論文,如雨後春筍多不勝數,以學理的角度而言,成交金額,或是更專業一點:週轉率(成交金額╱市值)反映的正是市場中資訊不對稱的程度;想賣的人預期股票會跌,想買的人預期股票會漲,當兩方人馬越多,成交量就會越大,隱含了彼此對於股價後市看法的分歧.這樣的分歧對於投資大眾有甚麼啟示呢?
行為財務學告訴我們,賣出股票的動機不外乎:
1.需要現金週轉
2.調整資產組合
3.買進決策錯誤
看到這裡,請大家計算一下自己今年的股票週轉率為多少?
股票週轉率 = 今年總成交金額/((年初本金+現在本金)/2) * 100%
如果超過100%,請再檢視賣出股票的理由,是不是都是理由3:買進決策錯誤呢?如果是的話,是不是因為研究不足、喪失信心而禁不起虧損呢?

筆者曾經聽過一則說法,很多人認為投資股票賺錢的機率是50%,其實是錯的,因為若將投資此行為拆解為「買」與「賣」,只有在同時買在對的時機,賣在對的時機才會獲利,若以擲骰子計算的話,其實投資能賺錢的機率只有25%,連三成都不到,如果將手續費證交稅算進去,那就更不只了。
投資人終其一生都在朝兩大方向努力:
1.透過各種分析方法提高勝率
2.透過各種分析方法達成賠小賺大

回到我們的主題,高股票週轉率跟這兩樣目標有什麼關係?其實答案很簡單,交易的次數越頻繁,投資人對於每一筆交易能研究的時間就越少,這對提高勝率毫無幫助,甚至,投資人吸收了過多資訊、消息、傳言,最後匆忙之間做出的決策只剩「猜」,只要你的投資決策是猜,猜越多次你的勝率就會越靠近25%,不過別忘記,還有手續費沒有算呢。
柯老認為,隨著營收不斷成長,股價也不斷水漲船高,但不幸的是,籌碼也逐漸轉移到意志不堅定的投資人手上。為什麼柯老可以斷言籌碼被不堅定的投資人接走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1.對之前的分析結果存疑而太慢進場
2.純粹羨慕別人的投資成果,追逐市場明星
股票到後期只會越漲越兇,投資人越晚進場,就代表對該股票疑慮越深,投資人越晚進場,能做功課的時間就越來越少,當最後一批忍不住的人敲進買單之後,漲幅便軋然而止,隨後,一瀉千里。
在成交量屢創新低的同時,回顧柯老的文章,應該仔細思考:現在市場裡的投資人意志堅定嗎?意志薄弱的投資人還敢貿然搶進嗎?附上一張自2000年10月以來,加權股價對當月週轉率之起落關係圖,請讀者留意當週轉率放大時,多半會發生甚麼事?然後思考週轉率放大時,是誰跑進/跑出了市場?最後請讀者想想,自己是意志堅定的投資人,還是意志薄弱的投資人呢?
加權股價對當月週轉率之起落關係圖


本篇文章出處:科斯托蘭尼俱樂部
作者:法意研究部

量價心法 (七) 價平量平


一、跌到最低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跌幅)
1.持續下跌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平量平
策略:即使出現反彈幅度不會很大可逢高空,除非前幾天是以中長黑下跌近日已呈現暫時盤穩,可短線買進,次天要是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會再下跌一段。

2.上影線:小反彈不需積極買進,可能出現橫盤。

3.下影線:除非次天出現強勢上漲成交量也配合增加才可追高買進,次天要是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會再下跌一段。


二、漲到最高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漲幅)
1.持續上漲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平量平
策略:先獲利賣出,股價將回檔整理,除非次天上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在做買進,要是回檔整理無法消化浮動籌碼可能會轉為空頭市場。

2.上影線:往上漲幅度有限,除非次天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才可看好或買進,不然先獲利賣出,可伺機做空。

3.下影線:將出現回檔整理先獲利賣出,除非次天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才可看好或買進,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會再下跌一段可伺機做空。


三、跌到不是最低點當天(包括窒息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跌破最近低點可伺機做空,不然持股續抱不加碼。


四、漲到不是最高點當天(包括窒息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次天盤中要是能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表示買氣增強,假如能突破最近高點就要積極買進因為還會再漲一段,要是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就要先賣出,跌破最近低點可伺機放空。


價漲:股價大於前一天0.4%(大盤),股票是1%
價跌:小於前一天0.4%股票1%
量增:量大於前一天20%
巨量:大於前2天50%以上
窒息量:小於前2天50%
量平:增加或減少小於20%
量縮:小於前一天20%

量價心法 (六) 價跌量平


一、跌到最低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跌幅)
1.持續下跌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跌量平
策略:空單續抱可伺機加空。

2.上影線:空單續抱除非次天能上漲到今天最高價以上成交量也有增加在買進,股票要是以漲停做收,更要買進。

3.下影線:小反彈不必積極買進,可伺機做空,跌破今天最低會再下跌一段。


二、漲到最高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漲幅)
1.持續上漲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跌量平
策略:股價會出現回檔整理先獲利賣出,次天能漲過今天最價以上再做買進,可伺機做空。

2.上影線:會出現大幅回檔先獲利買出貨伺機做空, 次天能漲過今天最價以上再做買進,不過比較少見。

3.下影線: 股價會出現回檔整理先獲利賣出,次天能漲過今天最價以上再做買進,不過比較少見,可伺機做空


三、跌到不是最低點當天(包括窒息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持股續抱不加碼要是跌破最近低點以下就要賣出,或伺機做空。


四、漲到不是最高點當天(包括窒息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可能繼續下跌即使再上漲幅度不大,先獲利賣出要是跌破今天最低點以下會繼續下跌,可伺機做空。


五、股價跌破型態頸線支撐出現價跌量平
策略:行情可能繼續往下跌,先賣出再伺機做空。

量價心法 (五) 價平量縮


一、跌到最低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跌幅)
1.持續下跌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平量縮
策略:賣壓雖然已經減輕,但是反彈幅度很難確定所以空手觀望,要是次天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還會繼續下跌一段。

2.窒息量+價平量縮:除非次天上漲到近前2天最大成交量這一天的最高價以上,而且成交量也有配合增加到最近前2天的最大成交量以上的話再買進。不然上漲空間不大,可能會出現橫盤。

3.上影線:次天開高盤可小量買進,如果能配合成交量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就有反彈或是做底回升,所以應該積極買進,次天跌破今天最低,再往下幅度不會很大、除非基本面轉壞。

4.下影線:小量買進,要是次天以今天最低價以下開盤的話就要停損出場。

5.窒息量+上影線或下影線:小反彈不需買進,除非次天上漲到最近前2天最大成交量這一天的最高價以上,而且成交量也有配合增加到最近前2天的最大成交量以上的話再買進。
次天盤中跌破今天最低的話可能下跌一段,如果今天是以下影線收盤,那下跌幅度不會很大。

二、漲到最高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漲幅)
1.持續有段漲幅,波段最高出現價平量縮
策略:會出現回檔先獲利賣出,等到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再買進,回檔整理要是不能消化浮動籌碼也有可能轉為空頭市場。

2.窒息量+價平量縮:次天開盤上漲表示買盤氣勢仍強,次天要是有跌破開盤價或是今天最低價以下就要賣出,要是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可能會續漲可以追價買進。

3.上影線:上漲空間有限可能出現大幅回檔,先獲利賣出甚至可以伺機做空。

4.下影線:上漲空間有限,先獲利賣出,回檔整理要是不能消化浮動籌碼也有可能轉為空頭市場。

5.窒息量+上影線或下影線
策略:先獲利賣出,留有上影線收盤次天要是下跌行情就可能轉為下跌,留有下影線收盤,要是次天再上漲可能會有強大賣壓,所以都應該先賣出,除非次天能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收盤表示籌碼換手成功,在快收盤時再考慮要不要買進。


三、跌到不是最低點當天(包括窒息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次天要是能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成交量也有配合增加可以買進.次天要是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收盤又不能站上今天最低價以上那可能繼續下跌,因為跌幅不能確定所以持股續抱,要是跌破最近低點就要賣出,甚至有可能出現大跌。


四、漲到不是最高點當天(包括窒息量或上影線,下影線) 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次天要是能上漲到最近波段高點以上成交量也有配合增加再買進,要是跌破最近波段低點以下可能會繼續往下跌甚至大跌。

量價心法 (四) 價跌量縮


一、跌到最低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跌幅)
1.持續下跌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跌量縮
策略:賣壓不輕,不需介入,空在高點空單續抱,除非次天沒跌破今天最低點、並且出現價漲量增才可以買進,不然伺機做空,跌破今天最低會再下跌一段。
2.窒息量+價跌量縮:空單續抱,除非次天出現價漲量增、上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再買進。

3.上影線:空單續抱,除非次天出現價漲量增、上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再買進。

4.下影線:次天要是開高走高,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可以小量買進,但是反彈不會太大。除非次天出現先跌後漲上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成交也有配合增加就會有大幅度反彈才可買進。

5.窒息量+上影線或下影線:留有上影線收盤,除非次天能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成交量也有增加再買進,留有下影線收盤,如果次天續漲或有賣壓,因此不需追高可等上漲後拉回買進,除非出現V型反轉,如果跌破今最低點會繼續下跌但是幅度不會太大,這必須是以下影線收盤。

二、漲到最高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漲幅)
1.持續有段漲幅,波段最高出現價跌量縮
策略:這是往上假突破的現象,先獲利賣出,除非次天能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再買進,不然將出現回檔整理、也有可能轉為空頭市場。

2.窒息量+價跌量縮:將出現大幅回檔或是比較長時間的整理,先獲利賣出甚至可以伺機做空。

3.上影線:將出現大幅回檔或是比較長時間的整理,先獲利賣出甚至可以伺機做空,就算再上漲空間也不大。

4.下影線:先獲利賣出,如果回檔整理不能消化浮動籌碼也有可能轉為空頭市場。

5.窒息量+上影線或下影線:先獲利賣出,留有上影線收盤、次天要是下跌行情就可能轉為下跌;留有下影線收盤,要是次天再上漲可能會有強大賣壓,所以都應該先賣出,除非次天能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收盤,表示籌碼換手成功,在快收盤時再考慮要不要買進。


三、跌到不是最低點當天(包括窒息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賣壓不輕不輕易介入,除非次天上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成交量也又配合增加再買進,跌破最近低點還會再下跌一段。


四、漲到不是最高點當天(包括窒息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可能會繼續下跌就算在上漲空間也不大,所以先獲利賣出,跌破今天最低點,行情會繼續下跌甚至大跌。


五、股價跌破型態頸線支撐出現價跌量縮
策略:會再繼續下跌而且幅度會加大,可以伺機做空,萬一次天股價上漲就是逃命線是個好空點。

量價新法 (三) 價平量增


一、跌到最低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跌幅)
1.持續下跌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平量增
策略:次天開盤上漲可以考慮買進,要是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那大幅度反彈可以確定,開低盤觀望,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有可能會再下跌一段。

2.巨量+價平量增:次天開盤上漲可以積極買進,要是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會出現大反彈,開盤下跌先觀望,等到能止跌反漲過今天收盤在積極買進,跌破今天最低會繼續下跌一段或是大跌。

3.上影線:次天能配合成交量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的話就會有反彈也有可能在這附近打底,所以可以買進,跌破今天最低會再下跌一段。
4.下影線:除非有重大利多,不然次天上漲會出現賣壓所以不必追高,可等拉回看價量變化買進,要是有先跌後漲成交、量也有比今天增加就可以買進,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會繼續下跌一段。

5.巨量+上影線或下影線:基本上不必追高可等拉回不破今天最低在收盤價附近買進,次天要是有配合成交量增加、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要積極買進,跌破今天最低會再下跌一段。


二、漲到最高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漲幅)
1.持續有段漲幅,波段最高出現價平量增
策略:短線可能回檔持股先賣出,等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在買進,但是也有可能轉為空頭市場。

2.巨量+價平量增:次天開盤上漲可小量賣出要是跌破今天開盤價或巨量這天的收盤價就要全部賣出,開低盤可以伺機做空,如果先跌後漲上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在買進,不過比較少見。

3.上影線:可能在往上但是幅度有限,除非次天漲過天最高價以上在買進,不然可以伺機放空。
4.下影線:次天能上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在買進不然不加碼,跌破今天最低要賣出可伺機做空。
5.巨量+上影線或下影線:無論次天是否開出高盤只要上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會在上漲一段,但不需追高可等拉回買進,跌破今天最低可能出現回檔整理,時間也會比較久,要是開低盤能站穩今天最低價以上,後市仍看好但不加碼。


三、跌到不是最低點當天(包括巨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如果今天最低價和這一個波段最低價的時間不是太久價差不是太多的話可能會繼續下跌,如果時間夠久價差比較大就可能出現打底出現上漲,如果今天是以最低價收盤,次天除非能開高走高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才可追價買進,不然可能會下跌,要是跌破最近低點會再下跌一段,如果今天是以最高價收盤就有可能出現反彈,要是漲過今天最高就要買進,漲過最近高點會在上漲一段


四、漲到不是最高點當天(包括巨量或上影線,下影線) 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如果今天最高價和這一個波段最低高價的時間不是太久價差不是太多的話可能會繼續上漲,如果時間夠久價差比較大就可能出現做頭下跌,如果今天是以最低價收盤,次天除非能開高走高上漲到今天最高價附近後勢才繼續看好,如果今天是以最高價收盤就有可能出現往上創新高,漲過今天最高價就要買進,漲過最近最高可能再漲一段,跌破最近低點,就會再下跌一段。


五、股價突破型態頸線壓力出現價漲量縮策略
策略:旗形型態往上突破後,大部分會出現短暫的整理,因此有時會出現價漲量縮可以買進,要是次天成交量沒有配合增加股價不再繼續往上漲,就有可能是假突破,就要先賣出,次天有補量抱牢。

量價心法 (二) 價跌量增

一、跌到最低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跌幅)
1.持續下跌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跌量增”收黑k”
策略:次天開高盤,可考慮買進,等到次天盤中上漲到今天最高價以上在積極買進,開盤下跌不買,跌破今天最低會再下跌一段。

2.巨量+價跌量增:開盤上漲可小買,等到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會有大反彈要積極買進,次天跌到今天最低以下可能會再下跌一段甚至大跌。

3.上影線:次天盤中能配合成交量上漲到今天最高價就有反彈機會或在這裡打底,可以積極買進,否則觀望,破今天低點會再下跌一段。

4.下影線:次天開盤上漲可小量買進,等到漲過今天最高點成交量和今天比較有增加的話在積極買進,要是有先跌後漲上漲到今天最高價以上成交量也有增加,表示會有反彈,可以買進,跌破今天最低會再下跌一段。

5.巨量+上影線或下影線:除非次天有重大利多或V型反轉的現象,不然可以等上漲後拉回。不破今天最低買進,跌破今天最低會再下跌一段,可以伺機放空。


二、漲到最高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漲幅)
1.持續有段漲幅,波段最高出現價跌量增
策略:短線將出現回檔,持股賣出,等再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在買進,但是也有可能因此轉為空頭。

2.巨量+價跌量增:短線將大幅回檔或長時間整理,除非次天能以跳空往上開出高盤並站穩今天最低價以上,才可持股暫時觀望,不然可以放空,萬一次天是先跌後漲到今天最高價以上再積極買進,不過比較少看到。

3.上影線:很有可能繼續跌而且下跌幅度速度會比較大,除非次天能以跳空往上開高盤,且盤中能漲到今天最高價以上再追價買進,不然可以放空。

4.下影線:除非次天開出高盤不然會出現回檔,次天雖然未開高盤但是能站穩今天最低價,那後市仍看好,但是不加碼,如果次天開出高盤、盤中能站穩今天最低價,那可以逢低加碼,要是跌破今天最低就會出現大幅度回檔甚至找空點。

5.巨量+上影線或下影線:次天開出高盤表示籌碼換手成功,行情仍看好可逢低買進,次天未開出高盤,但是能站穩今天最低價以上行情仍好但是不加碼,跌破今天最低可能出現回檔甚至空頭市場。


三、跌到不是最低點當天(包括巨量或上影線,下影線) 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次天漲過今天最高價以上在買進,次天盤中雖未漲過今天最高但是能站穩今天最低價以上,後勢可轉為看好並可在收盤前買進,跌破今天最低後市仍看跌。


四、漲到不是最高點當天(包括巨量或上影線,下影線) 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如果今天的最高價和這一個波段最高價的價差不是太多或是距離這一個波段最高時間不是太久,那次天比較有可能上漲,如果太久可能會下跌,次天盤中都能站穩今天最低價以上的話後市仍看好,跌破今天最低價以下後勢看跌。


五、股價往下跌破型態頸線支撐出現價跌量增
策略:可能會繼續下跌而且幅度會比較大可等反彈頸線放空。

量價心法 (一) 價漲量增

一、跌到最低點(必須有持續下百分之20的跌幅)
 1.持續下跌有段幅度,波段最低點出現價漲量增”收紅k”最好吃掉前一天的黑k成為陰陽反轉最好。
 策略:開高盤可買,開低不買觀望,要是盤中跌破今天最低點股價還會繼續下跌一段。

2.巨量+價漲量增(必須大於前2天量百分之50)
策略:開高盤買,要是漲過今天最高點會有大反彈,開低盤要是能反跌為漲,上漲到今天收盤價以上就要積極買進。次天跌破今天最低點以下會再下跌一段,次天雖然收黑,但是盤中有過今天最高點就好。

3.上影線:收盤必須是上漲,次天開高盤可小買,除非能配合成交量漲過今天最高就要積極買進,不能破今天低點。

4.下影線:除非有重大利多,不然次天上漲會有賣壓不可追高,主要是次天如果有先跌後漲,上漲到今天最高,成交量也有比今天增加就會有大幅度反彈。

5.巨量+上影線或下影線:次天要是有配合成交量上漲到今天最高價以上就要積極買進,不然觀望。


二、漲到最高點(必須有百分之20的漲幅)
1.持續有段漲幅,波段最高出現價漲量增
策略:持股看好續抱,可伺機加碼,除非跌破前2天的最低點再賣出。

2.巨量+價漲量增:次天開盤上漲可先賣出,不能破開盤價,要是跌破巨量低點可空,盤中要是先跌後漲上漲到今天最高就要追,不過比較少看到。

3.上影線:收盤必須是上漲,持股續抱除非跌破前2天最低點, 盤中要是先跌後漲上漲到今天最高就要追。

4.下影線:持股續抱,除非次天跌破前2天最低。

5.巨量+上影線或下影線:次天漲過今天最高的話,可等拉回加碼不追高,要是破今天最低可等下次漲上來在看情形賣出


三、跌到不是最低點,當天(包括巨量或上影線,下影線)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策略:次天開盤上漲可買,開盤下跌觀望,要是能反跌為漲上漲到今天收盤價以上,就要積極買進,跌破今天最低行情可能轉下,要是破最近低點可能會再下跌一段。


四、漲到不是最高點當天(包括巨量或上影線,下影線) 可能出現在橫盤整理時
次天不可低於今天收盤價才可買進要是跌破前2天最低價就要賣出觀望。


五、股價突破型態頸線壓力出現價漲量增
持股續抱不輕易賣出,除非次天要是跌破這條趨勢線或是頸線以下的話可能就是假突破,就要先賣出觀望。

量價背離


價量背離,通常是指當股價或指數在上升時成交量減少,或下跌時,成交量增大,被稱為價量背離。


量價背離是一種證券交易現象,證券價格與成交量不成正比關係變化。這往往向投資者表明,廣大投資者不認同這一價位,賣空將迅速出現。量價背離進一步表明當前的量價關係與之前的量價關係發生了改變,一般量價背離會產生一種新的趨勢,也可能只是上升中的調整或下跌中的反彈。

價升量減,謂之量價背離,被認為跌之前兆。
價跌量增,謂之量價背離,但不是升之前兆。
原因是,上升要量,下跌未必要量。
股價運行到了頭部區間往往會出現很多背離現象與量價配合混亂現象!

量價關係的類型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常見的類型,即低量低價、量增價平、量增價漲、量縮價漲、量增價跌和量縮價跌等六種;另一類是比較特殊的類型,即地量地價、天量天價、無量空漲、無量陰跌、底部放量和頂部對倒等六種。

低量低價
主要是指個股(或大盤)成交量非常稀少的同時、個股股價也非常低的一種量價配合現象。低量低價一般只會出現在股票長期底部盤整的階段。

當股價從高位一路下跌後,隨著成交量的明顯減少,股價在某一點位附近止跌企穩,並且在這一點位上下,進行長時間的低位橫盤整理。經過數次反覆築底以後,股價最低點也日漸明朗,同時,由於量能的逐漸萎縮至近期最低值,從而使股票的走勢出現低量低價的現象。

低量低價的出現,只是說明股價階段性底部形成的可能性大大增強,而不能作為買入股票的依據。投資者還應在研究該股基本面是否良好、否具有投資價值等情況後,才能做出投資決策。

量增價平
主要是指個股(或大盤)在成交量增加的情況下、而個股的股價卻幾乎維持在一定價位水平上下波動的一種量價配合現象。量增價平既可以出現在上升行情的各個階段,也可以出現在下跌行情的各個階段之中。同時,它既可以作為賣出股票的信號,也可以作為買人股票的信號。區別買賣信號的主要特徵,是要判斷“量增價平”中的“價”是高價還是低價。

如果股價在經過一段時間比較大的漲幅後、處在相對高價位區時,成交量仍在增加,而股價卻沒能繼續上揚,呈現出高位量增價平的現象,這種股價高位放量滯漲的走勢,表明市場主力在維持股價不變的情況下,可能在悄悄地出貨。因此,股價高位的量增價平是一種頂部反轉的徵兆,一旦接下來股價掉頭向下運行,則意味著股價頂部已經形成,投資者應註意股價的高位風險。

如果股價在經過一段比較長時間的下跌後、處在低價位區時,成交量開始持續放出,而股價卻沒有同步上揚,呈現出低位量增價平的現象,這種股價低位放量滯漲的走勢,可能預示著有新的主力資金在打壓建倉。一旦接下來股價在成交量的有效配合下掉頭向上,則表明股價的底部已經形成,投資者應密切關註該股。

量增價漲
量增價增主要是指個股(或大盤)在成交量增加的同時、而個股的股價也同步上漲的一種量價配合現象。量增價漲只出現在上升行情中,而且大部分是出現在上升行情的初期,也有小部分是出現在上升行情的中途。

在經過前期一輪較長時間的下跌和底部盤整後,市場中逐漸出現諸多利好因素,這些利好因素增強了市場預期向好的心理、刺激了股市的需求,市場交換逐漸活躍起來。隨著成交量的放大和股價的同步上升,投資者購買股票短期內就可獲得利潤,賺錢的示範效應激起了更多投資者的投資意願。

隨著成交量的逐漸放大,股價也開始緩慢向上攀升,股價走勢呈現量增價增的態勢,這種量價之間的良好配合,對未來股價的進一步上揚,形成了真實的實質性支撐

量縮價漲
主要是指個股(或大盤)在成交量減少的情況下、個股的股價卻反而上漲的一種量價配合現象。量縮價漲多出現在上升行情的末期,有一小部分也會出現在下降行情中期的反彈過程中。不過,量縮價漲的現象在上升行情和下降行情中的研判是不一樣的。

在持續的上升行情中,適度的量縮價漲表明主力控盤程度比較高,維持股價上升的實力較強,大量的流通籌碼被主力鎖定。但量縮價漲畢竟所顯示的是一種量價背離的趨勢,因此,在隨後的上升過程中出現成交量再次放大的情況,則可能意味著主力可能在高位出貨。

在持續的下降行情中,有時也會出現量縮價漲的反彈走勢。當股價經過短期內的大幅度下跌後,由於跌幅過猛,主力沒能全部出貨,因此,他們會抓住大部分投資者不忍輕易割肉的心理,用少量資金再次將股價拉高,造成量縮價漲的假象,從而利用這種反彈走勢達到出貨的目的。

總之,對於量縮價漲的行情,投資者應區別對待,一般以持股或持幣觀望為主

量增價跌
主要是指個股(或大盤)在成交量增加的情況下、個股的股價卻反而下跌的一種量價配合現象。量增價跌現象大部分是出現在下跌行情的初期,也有小部分是出現在上升行情的初期。不過,量增價跌的現象在上升行情和下降行情中的研判也是不一樣的。

下跌行情的初期,股價經過一段比較大的漲幅後,市場上的獲利籌碼越來越多,一些投資者紛紛拋出股票,致使股價開始下跌。同時,也有一些投資者對股價的走高仍抱有預期,在股價開始下跌時,還在買入股票,多空雙方對股價看法的分歧,是造成股價高位量增價跌的主要原因。不過,這種高位量增價跌的現象持續時間一般不會很長,一旦股價向下跌破市場重要的支撐位、股價的下降趨勢開始形成後,量增價跌的現象將逐漸消失,這種高位量增價跌現象是賣出信號

上升行情初期,有的股票也會出現量增價跌現象。當股價經過一段比較長時間的下跌和底部較長時間盤整後,主力為了獲取更多的低位籌碼,採取邊打壓股價邊吸貨的手段,造成股價走勢出現量增價跌現象,但這種現象也會隨著買盤的逐漸增多、成交量的同步上揚而消失,這種量增價跌現象是底部買入信號

量縮價跌
主要是指個股(或大盤)在成交量減少的同時、個股的股價也同步下跌的一種量價配合現象。量縮價跌現象既可以出現在下跌行情的中期,也可能出現在上升行情的中期,但它們的研判過程和結果是不一樣。

在上升行情中,當股價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市場成交量開始減少,股價也隨之小幅下跌,呈現出一種量縮價跌現象,而這種量縮價跌是對前期上升行情的一個主動調整過程,“價跌”是股價主動整理的需求,是為了清洗市場浮籌和修正較高的技術指標,而“量縮”則表明投資者有很強的持籌信心和惜售心理。當股價完成整理過程後,又會重新上升。

在下跌行情中,當股價開始從高位下跌後,由於市場預期向壞,一些獲利投資者紛紛出逃,而大多數投資者選擇持幣觀望,市場承接乏力,因而,造成股價下跌、成交萎縮的量縮價跌現象。這種量縮價跌現象的出現,預示著股價仍將繼續下跌。

上升行情中的量縮價跌,表明市場充滿惜售心理,是市場的主動回調整理,因而,投資者可以持股待漲或逢低介入。不過,上升行情中價跌的幅度不能過大,否則可能就是主力不計成本出貨的徵兆。

下跌行情中的量縮價跌,表明投資者在出貨以後不再做“空頭回補”,股價還將維持下跌方向,因而,投資者應以持幣觀望為主

散戶的心理


股票市場上流傳著一句格言「投資散戶入市,股市將到頂。散戶永遠是錯的
這句格言在各國市場上都曾證實可靠。它分析了散戶的心理︰「這些散戶在股市高峰時就大量購買,股市在低價時,卻悲觀地賣出」。

散戶這種行為,解釋了為何股市高峰時成交量大,股市落到低點時成交量卻很少。在全世界的股市都一樣,雖然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訓,仍然會重覆錯誤,一百多年來都是如此。

追高殺低是散戶投資人最常見的錯誤,當股票開始漲停板時,即使已爆出天量,又有誰能不心動;當股票連續數日跌停板時,即使淨值明顯高於股價,卻瘋狂殺出呢。如果注意過股票盤面上的「買進/賣出」一項,就不難發現每當股票漲停時,買盤總是99,跌停時則出現賣盤99的情況。大家都認為漲停的股票後市一定看好,跌停的股票就一文不值,於是有了追高殺低的現象。
「人賣我買,人買我賣」的投資方法,是洛斯基爾德最先倡導的。他認為投資大眾是常常錯誤的。一般大眾大量投資的時候,往往是股市到很高水平,接近旺市頂點的時候。

有經驗又理智的投資者,能做出和散戶相反的行為。當大部份的人悲觀,成交量急劇縮少,就是買入股票的時機。相反,當人人樂觀,成交量狂增,升幅又加快,就應當減少持有股票,續漸將股票變成現金。
群眾有這種行為,原因是︰大部份人很少去詳細分析問題,他們只看報章標題,便自以為了解經濟,從不深入研究。因此,他們的反應是十分直覺。只憑表面現像去分析問題,結果得出錯誤的結論;但這類人最多,所以這類「結論」也最多人相信。
利用群眾心理來買賣股票的方法雖無法降低風險。但此種理論,提醒投資者,不要盲目接受別人的看法,要有自已的判斷力。

融資融券餘額與個股之關係

資、券、量的關係:
  • 資增 券增 量增 → 【 買 】
  • 資增 券增 量縮 → 【 賣 】
  • 資增 券減 量增 → 【找賣點】
  • 資減 券增 量增 → 【找買點】
  • 資增 券減 量縮 → 【 賣 】
  • 資減 券增 量增 → 【 買 】

若個股之融資餘額與融券額同步增加而股價上揚,表示該股之漲升初期已稍稍展開,
行情可能持續一段時間,直至【股價漲不動】,此時需看資券雙方誰先潰敗退卻。

一、 資減 券減 價跌:
若融資餘額不再增加並逐日減少,表示利用融資之買盤已獲了結,而股價同步往下,表示股價之高點已出現,此時若融券不斷增加、股價卻節節敗退,表示空方大獲全勝,並出現獲利了結之融券回買盤,此種「盤跌」現象不利多頭,表示該股股價即將回檔,散戶投資人見此現象宜迅速獲利了結退出該股之買賣。

二、 資增 券增 價跌:
若融資餘額不斷增加,股價卻無法推升向上,表示有心人士不斷倒貨供應籌碼,同時間「空頭」不斷融券放空摜壓,此種「跌勢開始」現象不利多頭,表示該股股價即將回檔,散戶投資人見此現象宜迅速獲利了結,退出該股之買賣,並「順勢」融券放空賺取股價下跌之利潤。

三、 資增 券增 價揚:
若個股之融資餘額與融券餘額同步增加,而股價不斷上漲,此時融資之買盤不但不退卻反而增加,表示該股人氣鼎沸,儘管「空頭」融券放空摜壓,仍然壓不住其漲勢,多、空兩軍對峙一段時間後,空方率先棄械投降,即融券在股價高檔不斷認賠回補,同時反手做多該股,將該股股價利用軋空之力道推升至「天價」區,此時精明的融資戶稍稍地獲利了結出場,融資餘額開始銳減,股價隨之下滑,散戶投資人見此「先軋短空,再殺短多」之現象應當機立斷獲利了結出場,不致只賺到帳面數字,甚至反而招致「多殺多回馬槍」而套牢。
四、 資增 券減 價揚:
若個股之融資餘額與股價同步上揚,但因看好該股之投資人均以融資買進,卻沒有招來空頭之融券摜壓,這只是「短多」現象,行情因股價在推升過程中,融資不斷增加,暗示有心人士趁股價上揚之際,不斷倒貨供應籌碼。一下子浮額擴增過速,阻礙股價上漲之後續力道,散戶投資人見此現象宜見好就收,賣出手中融資買進之股票獲利了結出場,並順勢融券放空賺取「股價回檔下跌」之利潤。

五、 資增 券減 價跌:
若個股之融資餘額隨股價下跌不減反增,而融券餘額卻因股價下跌,不斷融券回補買進獲利,致融券數量逐漸減少,表示該股「中期跌勢」正展開中,散戶投資人須特別注意此現象,見此現象宜迅速停損賣出該現股或融資買進之該股,因在股價下跌濄程中融資攤平之浮額不斷擴增,暗示有心人士不因該股股價下跌而停止倒貨,此舉隱含該股未來基本面不佳、潛在之利空即將發生,且該股股價未來有「崩跌」的可能。切記!此種類股之融資餘額會在股價正式回檔後續創融資餘新高,大股東、投信法人、主力…等趁機出貨;此種現象大大不利多頭,散戶投資人見此現象宜迅速果斷出脫該股並趁股價反彈順勢融券放空,事後耐心等待該股崩跌至「末跌段」的利潤,並於該股技術指標跌至九日KD值一○以下橫盤數天,即在股價低檔區九日KD值或六日RSI值低檔鈍化時就融券回補獲利了結出場,完成該股之波段操作。

六、 資減 券減 價揚:
若個股之融資餘額與融券餘額同步減少而股價上揚,表示該股走小短多行情係融券回補買盤之支撐,致使該股股價暫獲支撐而小幅反彈,俟融券回補之買盤耗盡,股價將因人氣已消、成交量呈空頭排列而大幅回檔,散戶投資人見此現象須提防該股開始步上「長空」,並於該股股價小幅反彈收紅無力再上揚時,適時融券放空賺取「長空」之波段利潤。

七、 資減 券減 價跌:
若個股之融資餘額與融券餘額同步減少而股價下跌,表示該股持續走「中長空」,而融券回補之買盤竟然無法支撐股價反彈,表示該股仍然有許多不安定之浮額隨股價下跌而釋出,最糟的是該股下跌過程中人氣盡失而無些許買盤,暗示主力老早已出脫殆盡該股,投資人見此現象宜迅速果斷出脫該股,並於該股隨大盤反彈時順勢融券放空,事後耐心等該股「盤跌」的利潤。最後於利空來臨,該股股價重挫時,於該股技術指標跌至九日KD值十以下橫盤數日…即在股價低檔區九日KD值或六日RSI值低檔鈍化時,就當機立斷融券回補獲利了結出場,完成該股之波段操作。

八、 資減 券增 價跌:
若個股之融資餘額隨股價下跌而逐漸減少,融券餘額卻在有心人士不斷摜壓放空下迅速竄升,該股股價被空頭藉實質利空摜壓而下,此舉隱含該股景氣轉差潛在利空即將發生且該股行情未來有「崩跌」的可能。切記!此種類股之融券餘額若在股價「盤頭」之際暴增,顯然大股東、投信法人、空頭主力…等已大舉出貨並暗自加碼放空。此種現現象大大不利多頭,散戶投資人見此現象宜迅速果斷出脫該股,並同時加入空方陣營順勢放空,事後耐心等待該股「主跌段」崩跌的利潤;最後於利空實現,該股股價重挫時,於該股技術指標跌至九日KD值十以下橫盤數日…即在股價低檔區九日KD值或六日RSI值低檔鈍化時就當機立斷融券回補獲利了結出場,完成該股之波段操作。

九、 資減 券增 價揚:
若個股之融券餘額與股價同步上揚,表示看壞該股之空頭,雖然不斷融券放空摜壓,卻無法將股價摜壓下來,同時間融資餘額在股價推升過程中不斷遞減,這是看「長多」之現象;該股有可能未來在有心人士之拉抬下演出一場「軋空秀」,散戶投資人見此現象宜眼明手快迅速搭上轎,攀附在價格創造者身上,如同螞蝗吸血、死咬不放,享受一段軋空「飆漲」噴出的旅程。最後於股價高檔該股技術指標漲至九日KD值皆在九○以上橫盤數日鈍化,並於空頭認賠融券開始遞減時,果斷出脫該股獲利了結出場,完成該股之波段操作。

融資、融券

融資融券為信用交易,可使資金放大,風險與獲利也相對放大。
投資人在融資買進股票後,若該股票價格下跌時,則無法償還融資的風險就會增加,若不幸股價繼續下跌,則所承擔的風險也隨之提高,所以往往授信機構為了掌握公司的風險,就會用一些方法來控管,例如補繳、追繳、斷頭、維持率等等。作為參考指標,可從資券的變化來探知大盤走勢,融資增加融券減少,大盤預期作頭融資減少融券增加,大盤預期打底

融資-投資人預期未來股價會上漲,但手中的資金不夠,於是繳交部份保證金,向授信機構借錢買股票,之後再伺機高價賣出該股票,賺取買低賣高的價差。

融資餘額並不是指融資剩下的金額,而是所有的融資金額。一般來說如果融資餘額增加,代表更多的投資人看好股市的表現,所以借資金來買股票。
融資餘額越高表示使用融資的人越多;股價在高檔區時融資高,就單單考慮這個狀況之下對股價而言是不好的,也就是說如果在融資餘額很高的時候,代表籌碼越不穩定,因為融資買進股票的人,比較會有資金壓力及利息壓力,融資餘額過高容易引發賣壓!而這些以融資方式買進的投資者就會想要趕快脫手,因此就會超成股價的狂跌。而且信用交易可當日沖銷,故融資餘額越多,籌碼越不穩定,股價也會很不穩定


融券-投資人預期未來股票會下跌,但手中沒有該股票,於是繳交部份保證金,向授信機關借股票賣出,之後投資人再於市場上低價買股票償還。

融券餘額就是市場上已經借股票賣出的張數,也就是截至該日為止,某種證券所有投資人融券賣出未還的淨張數。一般來說融券餘額的增加代表許多投資人認為股價會下跌,所以借股票來賣。融券餘額越高,使用融券的人越多;股價在低檔區時融券高,就單單考慮這個狀況之下對股價而言是好的.因為融券是跟券商借股票來賣,如果融券餘額過高,代表會有更多人需要將股票買回來還給券商,就會造成股價的上漲,如遇到股東會、融券的股票都要強制回補的輒空行情 。

信用交易的股票融券餘額為0,有二個意義:
一、目前市場上沒人借券來放空這支股票
二、目前這支股票的「融資餘額」應該相當低
「融券」即是借股票來賣,而股票是向誰借的?
即是向「融資」買進的人借的,所以要先有一張的融資,才會有一張融券。但萬一市場融資餘額只有10張,券商也不敢借券,一定要先有一定數量的融資,券商才敢把券借出來。可信用交易,但融券餘額為 0 的股票,成交量應該都不高。


券資比就是融券張數/融資張數,比率越高代表放空的人越多,通常10%~20%為正常,20~50代表偏高,已有很多人空,50%以上代表過高,如果股票繼續上漲必定會出現軋空行情。
融資餘額越低表示散戶手中的股票都快賣光了;融券餘額越高表示散戶除了沒有股票外還都去放空股票,那麼股票都到什麼樣的人手上了呢?可能到了法人手上!也有可能到了大股東或是大戶手上了!不過籌碼穩定所以就比較容易上漲。

融資限額是指融資餘額不可以超過該公司股票發行數量的百分之二十五。舉例:如果一家公司在外發行股票是十萬張,那他的融資限額就不能超過二萬五千張。

資券相抵一般是指信用交易之當日沖銷,但在奇摩股市的資券變化中,資券相抵是指融資餘額與融券餘額相抵之後的餘額喔。

融資使用率:融資餘額 / 融資限額
融資使用率20~40%為正常,40~70%偏高,後續願意買進的人可能不多了,大於70%,過高,是主力大量買進炒股的跡象。
最後可得一結論:資券雙向增加,盤勢將為上升行情;雙向減少,則為大盤跌勢的開始!

學以致用與用以致學

在職場上,學習動線就是如此:做了,才知道學得不夠、錯了,才知道機制不足;輸了立刻改、贏了再精進;在不可能絕對公平的現實中做到更公平,在沒有人想出答案的絕境還要更上層樓。通過行動,發生結果,然後發現更多要進步的地方。

事做多了方知學習可貴;挫折多了方知心態可貴;成功多了方知勇氣可貴;矛盾多了方知胸懷可貴;委屈多了方知修練可貴。
做了,才知道學得不夠、錯了,才知道機制不足;輸了立刻改、贏了再精進;在不可能絕對公平的現實中做到更公平,在沒有人想出答案的絕境還要更上層樓。每一件事,都是通過行動,發生結果,然後發現還有更多要進步的地方。

在職場上,學習的動線就是如此,從知識的取得、到信念的成型,都只能算是「學」,必須進入行動的實踐,才算是學「習」的開始。而從許多管理現場的經驗可以發現,即使行動了,都還算不上學習。我們太輕易可以發現「做,但不到位」的事實:偷工減料的工程、虛有其表的服務、橡皮圖章的品管。沒有目標管理的態度,必然欠缺精確的成效衡量,當然更不會有修改、精進與修練的可能。
在職場的學習動線上,學以致用絕對不是全貌;更真確地說,「用以致學」才是驅動個人與組織成長更大的力量。

林文玲
《經理人月刊》《數位時代》總編輯長。因為擔任財經記者啟發對組織行為的高度興趣。先後曾任電腦家庭出版集團總經理、遠見雜誌群總經理。

via Manager Today經理人

20種不受歡迎的個性


《富比世》專欄作家蘇珊‧塔達妮可(Susan Tardanico)列出了20種讓人由紅翻黑的「爛」個性。
1.太在乎別人的想法,容易患得患失。
2.不相信自己的直覺,太過依賴理性分析。
3.以為達到目標的方法只有一種,不知變通。
4.不認為工作熱情是件重要的事情。
5.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猶豫再三。
6.不相信自己的價值,缺乏自信。
7.讓恐懼影響自己的決定。
8.想清楚所有的細節之後才開始採取行動。
9.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容易人云亦云。
10.凡事為自己找藉口。
11.因為害怕做錯而遲遲不敢做決定。
12.讓傳統智慧影響自己的決策判斷。
13.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
14.將失敗歸咎於自己,沒考慮其他外在因素。
15.自己選擇要變得不快樂。
16.因為其他人或因為發生了某些事件,而覺得自己沒價值。
17.凡事差不多就好。
18.不敢去爭取自己真正想要的。
19.認為擁有真正的快樂,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20.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點。


via cw

不搶話、說真話

掉4個壞習慣,不搶話、說真話,讓業績翻紅


銷售訓練課程裡,總是會出現「開發新客戶技巧」「如何提升業績」「買賣該注意的十件事」等主題;每上完一堂課,你總是信心滿滿地走出教室,但是一到結算銷售數字的時刻,業績卻仍舊慘不忍睹。你不禁會想,該做的都做了、該學的也都學了,為什麼銷售數字還是沒有起色?

有「美國CEO教練」之稱的馬歇爾.葛史密斯(Marchall Goldsmith)在《「不做」的業務力》指出,訓練課程都在教你「應該做些什麼」,卻不曾提點你「什麼事情不該做」。

試著回想,你是不是曾經和人說話時,對方一直低頭玩手機,根本沒在專心聽話;或者就算偶爾做出回應,卻也是態度敷衍?

其實人人都會不經意犯了這些錯誤,在無意間招人反感。身為業務,可能通曉許多專業技能、產品知識,卻忽視了人際互動間基本禮貌。

想要跟客戶維持良好互動,就要避免以下4種習慣性行為,用專注與誠心打動顧客:

1.說了一大堆話,卻沒有重點
「基本上」「說真的」「老實說」……過多的發語詞只會讓人感覺不耐煩而已,更容易讓對方認為你沒有準備好就上場,最糟糕的是會模糊焦點。當對方找不到你真正想說的話是什麼時,就會導致溝通失效,浪費彼此的時間。

2.話才聽一半,就搶著發表意見
習慣性搶話、反駁,經常將「不是這樣的……」等語句脫口而出,會讓客戶覺得你搶走了他的發言權、不受尊重。

葛史密斯建議,試著練習給自己15秒的時間,「什麼事都不做、什麼話都不說」,讓自己完全隱身於環境當中,全神貫注於對方的言語與動作,把「我」縮小,給自己更多時間「聽對方說話」

3.用謊言引誘客戶埋單
逛街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店家使用「只到今天喔!」「最後一件!」等警訊式口號,藉由引發「危機意識」以招攬客戶。然而,身為客戶的你,會因此真心相信、進而埋單嗎? 銷售方濫用「製造不安感」的話術,只會引起客戶反感,反而降低購買欲望,失去彼此的信任關係。只要記得自己當客戶時的心理,就能明白客戶要的就是誠實

4.用外表判斷客戶的價值
「先敬羅衣後敬人」點出了我們常以外在印象判定對方身價的盲點;不過,以這種膚淺的成見來決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動,很容易就把重要客戶給「看扁了」。切記,唯有真心誠意、平等地對待每個客戶,才能造就漂亮的業績數字。

本文取材自《「不做」的業務力》,麥格羅‧希爾出版。

提升自我、持續學習

【你是「π型人」嗎?】提升自我、持續學習,讓企業搶著要你!
無論是求職或轉職,本質上都是「自己的能力」與「企業的需求」之間的媒合。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想讓自己成為企業想聘用的人才,你必須了解自己的天分與熱情何在,更要了解企業本身的特性,以及所需要的人才特質。

履歷表投了又投,經過漫長等待,仍等不到回音;自傳一修再修,洋洋灑灑寫了長篇大論,卻提不出自我價值;人力銀行網站上,職缺列出一大串,依然不知道自己適合哪個工作;前去面試時,當主管詢問「了解公司和產業嗎」,卻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上述情境,幾乎是每個求職者的共同恐慌──還不太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就算有想去的公司或行業,了解也不夠深入。

除此之外,就業環境的多變與不確定,可能更讓你感到焦慮。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今年4月份失業率為4.1%,創下近三年半以來新低。儘管看起來似乎是好消息,但專家認為,由於企業用人明顯趨於保守,4月間就業人數的增幅,其實不如過去兩年;加上6月是大專院校畢業季,屆時失業率可能再度攀高。

另一個數據統計,應該會讓現下年輕人更心慌:目前國內青年仍有超過10萬人失業,失業率在4月高達11.75%。不難想見,隨著畢業季到來,又有一大票新鮮人走出校園,求職環境勢將在供給遠大於需求的情況下,變得更惡劣,甚至可能進一步壓低新鮮人起薪。

無論是求職或轉職,本質上都是「自己的能力」與「企業的需求」之間的媒合。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想讓自己成為企業想聘用的人才,你必須了解自己的天分與熱情何在,更要了解企業本身的特性,以及所需要的人才特質。

擁有6項軟實力,躍升企業最愛「π型人」

根據IBM歷年來的《全球CEO調查》,最容易影響企業營運的因素,除了市場、技術之外,讓企業主長年掛心的就是「人才」。陳勝一指出,市場對於人才的需求正在改變,從前需要的是具備單一技能的專業者,現在則需要專業多工的「π型人」──亦即,除了對於專業技能有高掌握度之外,同時擁有第二或第三專業技能,並且具備跨領域的觀察角度與歷練,能對市場進行全面性的剖析與理解,創造出相當於一般員工的雙倍或三倍價值。而這樣的員工,自然能成為市場上的搶手人才。

針對如何成為「π型人」,綜合戴勝益、陳勝一、何飛鵬三人的見解,必須具備下述6種「軟性人才力」:

1.自我察覺

求職期間,絕不要直接就點開人力銀行網站看職缺。陳勝一建議,首先要多看新聞報導,了解市場趨勢和產業脈動。接下來,則要回到「自己」本身,捫心自問「你了解自己嗎」,分析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何在;以及,與他人相比起來,自己的核心能耐又有什麼過人之處。

2.蒐集資訊

「一定要蒐集到大量的正確資訊,才能做出最適宜的判斷,否則只會功敗垂成,」戴勝益說。找工作也是如此,若只是看見眼前雲霧,以為找不到出路,卻不努力搜尋相關工作資訊,就算爬得再高、走得更遠,也只是徒然,殊不知過了眼前這關,等著你的就是一片美好桃花源。

3.接受挑戰

人生在睜眼、閉眼之間轉瞬即過,所以「不要對自己做太清楚的設限」。何飛鵬認為,現在雖然是專業分工的社會,但是如果只將自己的視野與學習範圍,限縮在現有的專業上,對於新事物的學習力就會降低。

此外,常問自己「懂不懂」「會不會」,就能發現不足之處,並設法加以彌補。唯有持續不斷地突破原有的安全範圍,你的舒適圈(comfort zone)才能愈擴愈大。

4.謙沖為懷

在職場上,要跟其他人共事的機會很多,因此,老闆絕對不會只要有專業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你具備謙虛待人的態度。所以,趕快檢視自己的「驕傲」程度吧!

5.合群共處

沒有一個老闆會樂見辦公室鬧紛爭,影響工作氣氛和效率。所以,戴勝益提醒,如果你常跟人處不來,不妨試著釋出善意吧!你會發現,連原本是敵人的人,都會慢慢靠近你。

6.持續學習

擁有願意「學習的態度」固然很重要,但陳勝一指出,能否持續學習,才是成功的關鍵。藉著多看、多學,訓練自己的整體思維,有助於自己不只是專注在短期層面,還能將眼光放遠,累積獨特見解。

了解自己、了解產業,更要擁有正確的目標與信念

掌握了上述6項軟性人才力,何啟聖指出,求職者還必須強化自己的「求職技巧」,在投入職場之前掌握「了解自己」及「了解產業」這兩個原則,才能精準地找出適合自己的未來道路。

無論培養了多少能力,或是準備了多少技巧,或許你內心最焦急想知道的,終究還是:「那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找到工作?」聽聽知名心理學家法蘭柯(Viktor Frankl)給你的建言。

《我專業,故我在》一書提到,法蘭柯是二次大戰猶太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待過惡名昭彰的奧許維茲集中營,從中觀察到人如何在絕望中苦撐,並研究人們的求生心理。法蘭柯發現,能活著離開集中營的人,多半都是相信前方還有路,而他們也正是靠這股力量存活下來的。

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只要有「目標」和「信念」,就會帶來希望。正在求職的你,只要設定目標,對未來有信心、有想法,就絕對找得到出路。


我們的欲求、想法、認知錯誤和情緒

為什麼你無法致富

投資總是賺不到錢?其實,問題出在你心裡!
當你知道巴菲特買進某檔股票,你會跟著投資這檔股票?還是願意聽從他的建議,投資指數型基金?當你忙著搶進殺出時是否想過,你買進的股票,正是市場上「有人」賣給你的。對方可能是大戶、投信或外資,你確定自己的投資決策真的比較高明嗎?
看清投資決策背後的種種渴望、想法與情緒,剖析你對風險、報酬、貧窮、財富的定義,
了解年齡、性別、遺傳、性格和文化對你的影響,才能避免踏入自己設下的心理陷阱。
別忘了,投資獲利最大的敵人與貴人都是你自己。
你會發現,行為財務學對投資人的種種行為,提出叫人恍然大悟的洞見。認清這些認知偏誤,你將提高聰明決策的比率,在投資路上走得快樂而穩健。

我們的欲求、想法、認知錯誤和情緒
你是否注意到大部分電影都是虛構的?你一定注意到了。

你曉得電影銀幕上的人是演員,只是在假扮另一個人。你知道銀幕上的動作,是認知錯誤造成的,靠快速投射靜態影像,造成視覺上的幻象。有時你戴上滑稽的眼鏡,騙自己在平面螢幕上看到就是3D立體影像。那麼,為什麼明知有人利用我們的認知錯誤,卻心甘情願花錢買電影票去看虛構的東西?

答案不言可喻。因為電影觸動了我們的情感、增添愉悅,讓我們又笑又哭,享受與約會對象、伴侶、子女、朋友作伴的時刻。和同伴分享表現利益與情感利益時,我們更加享受看電影的時光。

投資世界不同於電影世界,因為事實和虛構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投資世界難得會亮燈散場,所以我們很難區辨事實和虛構,真相和認知錯誤。但是投資世界也有類似電影世界之處,電影不只提供事實的實利利益,投資也不只提供財富的實利利益。我們知道,交易頻繁的投資人犧牲了財富,但是他們可能從中得到良好的價值,享受如同買彩券可能中大獎的希望。交易人玩這場交易遊戲時,在電腦螢幕上追蹤股票,就像玩電腦遊戲追蹤英雄和壞人一樣,更增添幸福感。投資人也享受與其他投資人相伴、在投資俱樂部碰面、啜飲咖啡或啤酒,以及交換故事的社群感。

我試著說服晚宴上那位賓客不要交易日圓,但可能失敗了。也許我並沒有幫助他克服認知錯誤,學著把交易看成和更強的對手打網球,所以別去交易。或許我成功地幫助他克服認知錯誤,卻沒能勸阻他不要交易,因為他想要獲得交易遊戲的表現利益和情感利益,也就是獲得玩遊戲的樂趣和贏錢的快感。

情感利益會帶來狂喜、希望或自豪等正面情緒。恐懼、絕望和懊惱等負面情緒,則會以某種方式減損或增添利益。經常有人建議我們在做投資決策時,要理性、不要牽涉情感。但是這種建議既不可行,也不聰明。情感和理性相輔相成的時候,多於互相干擾的時候;而且情感和理性的互動,大部分時候是有利的,也往往極有必要。在需要採取行動時,情感會阻止我們陷入沈思,並強化我們必須學習的教訓。

懊悔是一種苦痛情緒,卻是位有效的導師。為了不智的選擇感到懊悔,會促使我們下次做出更好的選擇。額葉皮質受傷的病人雖不會感受到懊悔的痛苦,卻被剝奪因懊悔而學到的教訓。不過,情感有時會和認知錯誤交互作用,強化不好的教訓。即使賣出賠錢的投資會增加財富,認知錯誤卻使我們緊抱著不放,而懊悔的情緒會更強化這些認知錯誤:一想到賠錢的投資,悔意帶來的是磨人的苦痛,但是賣出賠錢的投資,實現虧損,懊悔就成了椎心之痛。怪不得我們都不願認賠殺出。

電腦沒有欲求,只會執行人類的欲求,不管那個人是程式設計師,還是一般使用者。IBM程式設計師設計出深藍(DeepBlue)和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Gary Kasparov)比賽西洋棋時,當然想贏。卡斯帕羅夫想贏的心情也不亞於IBM程式設計師,當他輸了以後卻說這場比賽不公平,要求再分高下,結果和另一版本的深藍打成平手。

電腦不會有認知錯誤和情感問題,而且絕對不會遽下結論,我們卻常這麼做。超級市場結帳櫃台的電腦,無法一下子跳出總金額。它們快速且有條不紊地列出一筆筆雜貨價格,最後才顯示總金額。但我們可能在腦子裡加總幾樣物品價格,也許選出最貴的幾件,然後估算總金額,馬上做出結論。除了在超市會這樣,我們也會觀察Google或者福特(Ford)等股票的價格,然後從一連串數字中發現上漲或者下跌型態,接著遽下結論,判斷股價下一步會走向何方。

你如何養成這樣的思考邏輯?

預見未來─王伯達的思考力與全球五大浪潮


貿易保護、人才爭奪,吃掉你的荷包、剝奪你的未來選擇!
繼提出民國100年大泡沫、預見美元再起,這一次,王伯達要帶你一起練就未來最需要的生存能力──思考力,活用九塊拼圖思考術,拒絕權威綁架,從現在開始,自己掌握大趨勢!
電影「MIB星際戰警」裡,K告訴J:「一千五百年前人類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五百年前人類以為地球是平的,而十五分鐘前你還以為地球上只有人類。」
錢是你的,未來也是你的,覺醒時刻已來到!
央行的外匯資產富可敵國不是一種經濟實力,政府提倡通貨膨脹只是減輕債務的藉口,如果我們繼續停留在匯率競爭思惟鼓勵出口,只會像義和團一樣妄想用肉身對抗西方船堅砲利,早晚會在全球經濟大戰中全軍覆沒。
貿易壁壘興起、1%與99%的對立、人才爭奪戰、科技交替下的大崩壞,以及小個體時代的來臨,將會是未來全世界最重要的五大浪潮。
我們的政府與企業是否已經作好準備?
身處這浪潮中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改變?
最後是乘風破浪或者被大浪淹沒?這中間的關鍵,就在於你的思考力!
唯有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自主的思考,去判斷這一切的是與非,我們才有辦法知道我們該追求的是什麼,也才有辦法要求我們的政府改變這樣的政策。
別再害怕和別人想的不一樣、別再盲從、害怕挑戰主流與權威!請與王伯達一起,勇敢運用思考的力量,溫柔推翻這個僵化的社會,創造你所預見的未來。

你如何養成這樣的思考邏輯? 
常常有讀者問到:「你如何養成這樣的思考邏輯?」

我曾經試著用簡單的幾句話、淺顯易懂的案例或者條列式的清單來回答這樣的問題。然而最後卻發現,不論是上述的哪一種方法都無法完整的描述我的思考架構。

我認為一個好的思考架構必須要能夠適用在各樣的環境與議題,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們必須同時注重各種不同面向的影響,當然更不可忽略這些參數之間的交互作用。而在不同的環境與條件之下,更是要了解我們應該如何調整這樣的架構。

聽起來很複雜,對吧?

是的,我從來沒說過思考會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建構思考架構的過程就像在拼拼圖一樣,我們希望盡可能的拼湊出一幅完整的圖案。如果我們拼的愈多,就能夠愈接近完整的樣貌,但若我們等到蒐集完整的拼圖後才作出結論,那麼就很可能因此失去了先機。在這樣的取捨過程中我們免不了需要不斷的試誤,才能夠知道哪些拼圖是我們應該投放最多心思,而哪些又對於最後的結果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專注問題的本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老祖先的智慧永遠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的。

如果我們只學習,而不去思考其中的道理,我們就會迷惘而忽略了本質;如果我們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產生迷惑而耗盡心力。孔子在2500多年前所說的話,到了現在還依然適用。

從現實的條件來看,我從不懷疑在亞洲的教育體制之下,學生們有可能會在學習上有所怠惰。然而在亞洲,更多的問題其實是發生在我們雖然學習了很多東西,卻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也就是落入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

在這樣的訓練之下,當我們遇到任何問題時,我們只能針對每一個我們所面對的狀況,來從我們腦中的資料庫找出相對應的答案。這種方式在學校裡面是相當管用的,特別是在考試的時候,因為學校裡所採用的幾乎都是有標準答案的評量方式。然而,出了學校之後,我們往往要面對的都是一個全新的題目,沒有標準答案可以遵循,習慣標準答案的學生往往會因此無所適從,這也是為什麼常常在學校裡成績很好的學生,出了社會以後卻不見得表現很好的原因。

如果我們習慣了學而不思,就會忽略了事物的本質,並且很容易讓我們模糊了焦點,而失去了判斷的依據。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討論核能發電到底安不安全,是不是一種低碳且乾淨的能源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先討論我們現存的電力供給是不是足夠滿足我們的需求?當反對死刑的人權團體以誤判事件過多為訴求,因而呼籲廢止死刑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把重點放在改善法院誤判的情況,而非直接把結論導向廢止死刑?

回到問題的本質,才能讓我們的思考更有效率。
問對問題,才能發掘本質

我們知道專注於問題的本質是重要的,那麼,要如何才能發掘問題的本質?

蘇格拉底的論證方式提供了我們一個思考架構,那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直到最後必然會有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再需要提出問題,就能確認它是正確無誤的,那麼這就是知識理論的基礎。
同樣的架構我們也可用來思考事物的本質與任何問題的解答,也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問,直到發掘整個問題的本質。若我們的思考能夠直達問題的本質,那就可以更清楚的知道,我們所應該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什麼。舉前面棒球比賽的例子為例,如果我們的目標是總冠軍,那麼,我們的思考與提問方式應該是:
怎麼樣才能贏得總冠軍?贏得更多比賽。
怎麼樣才可以贏得比賽?得分比對方多。
怎麼樣才可以得更多分?愈多人回到本壘就能得愈多分。
怎麼樣能讓更多人回到本壘?不停的上壘就能夠持續的讓更多人回到本壘。
怎麼樣能夠不停的上壘?選擇高上壘率的球員上場比賽。

其實只要五個問題,就可以顛覆美國職棒大聯盟100多年來的篩選球員機制。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來的更為重要

因為解決一個問題需要的是技巧或者是技能,而提出一個問題,其實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問題,這需要的是創造力與想像力。

例如在前述的棒球案例中,如果這位總經理一開始所問的問題不是「如何贏得比賽」,而是想要去解決「如何找到替代失去的主力球員」的問題,我相信直到現在他應該還是困在傳統棒球的規則當中,而無法從中尋找到不一樣的機會。事實上,當時與他合作的球探就是一直朝向解決「找到替代失去的主力球員」的方向去思考,但在他們的總薪資受限的狀況之下,是永遠也跳不出這個困境的。

又或者在前述美國牛的案例中,如果我們的問題始終環繞著培林究竟是不是瘦肉精?瘦肉精究竟有沒有毒性?這樣永遠也無法觸及關鍵的問題核心。我們很可能因此貿然開放,最後卻發現根本無法取得其他的經濟利益,又或者可能因為貿然的拒絕,而損失了可能的經濟利益。除非我們問了正確的問題,也就是「開放美國牛究竟讓我們換到了什麼?」,我們才能得到重要的答案。

提出正確的問題,我們才能夠一步步的進入到問題的核心與本質,也才能夠解決真正的問題,而這遠比解決眼前的麻煩更為重要。

選出高殖利率好股

財經部落格版主「賤芭樂」花了十年時間,整理出多檔具備除權息行情的好股票,每年光靠股息就有平均七%以上的報酬率,打敗定存利率。
「放長線釣大魚」的遊戲規則,在動盪不安的全球局勢當中,正是最當道的投資之術。

主要還是因為台股面臨內憂外患,外有歐債危機、內有電價上漲、證所稅課徵等問題,市場稍有風吹草動,大盤就跟著震盪,每一次都震掉不少投資人口袋裡的銀子;因此許多投資人改掉以往「炒短線」、「追波段」的策略,改以尋求可以「放長線」、「賺股利」的標的,作為資金長期停泊的安穩處所。

花十年功跑出定存概念股

正因如此,中鋼(2002)股東人數突破百萬,創下台灣上市公司有史以來股東人數最多的紀錄,其中近三成股東只擁有一張中鋼股票,持有兩張以上的股東合計占五成以上。法人認為,中鋼長期以來的股利政策都是「賺多少、發多少」,每年配發的殖利率約七%,再加上股價相對穩定,讓股民能夠安心投資。

財經部落格版主「賤芭樂」王仲麟現在是專業投資人,之所以敢脫離朝九晚五的受薪階級,靠投資來養活一家大小,就是因為他把多數的資金都放在這些具備「長期穩定配股利」的台股標的上。

「我每年開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計算好今年的股利收入會有多少,當心中有了譜,就不用擔心接下來這一年的生活開支了。」王仲麟說。

多年以來,王仲麟靠這些股票所孳生出來的股利作為一部分的生活費,這些股票就像是他的員工,每年都固定為他賺進獲利,因此,如何找到好的股票,就像要如何挑選好的員工一樣,得經過重重關卡、嚴格篩選,馬虎不得。

王仲麟投資及研究台股至少有十年以上的時間,他依據多年的投資經驗,建立「定存概念股」資料庫,鍵入台股將近一千四百檔上市櫃個股每年配發股利的資料,以公司「除權息」當日為基準點往前推,找到當年公司股價最高、最低與平均價等三個基準點,分別換算出這三個股價與股利發放的報酬率之後,得出三個分數,將這三個分數加總起來之後,找出數檔「定存概念股」。

他的選股標準為:穩定獲利,代表有實力配發現金;每年配發現金股利(最多容忍一年沒有配發)。

依此篩選標準,王仲麟首推光明(4420)這檔個股,因為除權息之前,無論買在什麼樣的價位,其殖利率平均都有九.二二%,就算買在高價,殖利率也有八.○八%。

依此類推,王仲麟推薦的「定存概念股」依序還有中鋼、中華電(2412)、裕民(2606)、台灣大(3045)、四維航(5608)、新興(2605)、遠傳(4904)、中碳(1723)、台橡(2103)。

他強調,投資人若在尚未除權息之前買進以上個股,以平均股價來計算其殖利率的話,至少都有七%以上的報酬率,假設投資人加碼一千萬元,則每年的股利至少就有七十萬元,一個月便有將近六萬元的收入,相當於上班族中階主管的薪水,也足夠退休族一個月的開銷。

定存概念股 要長期持有

此外,王仲麟強調,這只是單純計算股利與買進時股票價位,但投資人若是考量參與除權息之後公司的股價表現,也就是填權息的機率,則不盡然與股利發放的高低成正比。

舉例來說,在附表中,以光明這檔股票的分數最高,但從其過去的股價走勢來看,在三個月內填權息的機率只有三○%,中華電也只有三○%;若投資人希望享有好的股利率以及在乎公司股價未來填權息的機率,則台灣大算是不錯的標的。

王仲麟提醒,投資人買進「定存概念股」後就要長期持有,才能享受經年累月帶來的股利加乘效果,買了之後心情也不要受到股價漲跌所影響,等到要賣股的那一天,買賣價差才會有意義,適合做為退休規劃的投資配置。

寫出你的使命,同事才會跟你同一條船

寫出你的使命,同事才會跟你同一條船


作者:羅伯.葛瑞德(Robert Grede)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也就不知道到底該走哪一條路,或走不同的路有什麼影響。因此當你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之後,就應該拿出紙筆,精確地描述你希望自己的事業該往何處發展,該如何經營這個事業,以及這個事業所代表的意義。

貝恩管理顧問公司(Bain & Co.)調查發現,在全球前五百大的企業中,超過九成以上的企業,明確列出了自己的企業宗旨。說明了企業宗旨的重要性。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使命,設計建築、烤麵包和提供交通工具等等。這些使命在創業初期雖然十分明確,但是隨著時間過去,你的事業將會隨著市場的變化,或者競爭的需要,而產生進一步的發展與變化。

想要確認你的企業宗旨,就必須先找到你的核心競爭力,而就像核心競爭力會隨著時間變化一樣,你的企業宗旨也可能有所改變。就像亞馬遜網站一樣,隨著市場的變化,亞馬遜網站將成為全球最大網路書店的企業宗旨,改變為全球最大的網路商店。

最重要的是,一旦確立了你的企業宗旨,就不要因為經濟的變化、新產品的引進,或單純的迫切感,而每隔幾年改變一次宗旨。只有在你重新定位企業時,決定調整事業的經營基礎,才應該同時改變你的企業宗旨。舉例來說,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莎莉冷藏甜點公司(Sara Lee)突然宣布進行企業變革,將製造部門轉為外包生產,而公司本身則將成為品牌的專門經營者。

成功的企業會不斷地檢視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提出的經典問題:

我們的事業是什麼?
我們的客戶是誰?
顧客看重的價值是什麼?
我們的事業展望是什麼?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全都是你的公司需要回答的重要議題,而且,你必須將結果記錄下來。有的公司將這些問題的答案當作企業目標,有些企業則稱它們為企業信條,也有的企業叫它們企業宗旨。

不管你怎麼稱呼它們,這些白紙黑字的記錄,就是你的企業的營運指標。它們不僅定義了你的企業,確立了企業的風氣,闡明了企業的文化,同時也將協助你將優良的工作方式傳承下去。簡而言之,它們是你通往成功的漫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對外,企業宗旨會在企業面臨因擴張、競爭壓力或產業政策調整所造成的困難時,指出管理的重點。當變化發生時,經營者只需要參考企業宗旨,就能明白該如何因應變化並管理員工。

對內,企業宗旨具備領導力,能夠啟發員工獨立思考的能力。它賦予員工與高階管理人作出一致決定的權力,並帶領身處不同地區的員工,獨立達成企業的共同目標,節省大量的時間。

如果員工依照這些準則工作,他們就不必在每次做決定之前,忙著在規則說明書裡找答案。他們只需要看看企業宗旨,就知道老闆會期望他們怎麼做(這麼做還可以避免許多惱人的會議)。

在李奧.貝納廣告代理公司(Leo Burnett Advertising Agency)裡的員工,必須知道李奧.貝納的企業宗旨「成為絕無僅有、最優秀的廣告公司」,和它的座右銘「伸手觸摸繁星,即使可能一無所獲,卻絕不會滿手泥濘」。
美國空軍的使命口號,就像B-52轟炸機一樣簡單直接,「以控制和探索太空保衛美國」。
電子港灣(eBay)的企業宗旨則只有簡單的一句,「我們幫你完成世界上所有東西的交易」。

換句話說,好的企業宗旨通常包括以下幾點:

1.關注有限的目標
2.強調企業所尊崇的準則與價值觀
3.業務以核心競爭力為中心

促使你的企業使命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是以品牌而非產品為重心的態度。(本文摘選自《你的獲利模式是什麼?每個主管都必須回答的問題》,大樂文化,2012年3月26日出版)

填權息

不要一昧貪圖股票或現金股利,要看股票除權除息後,股價能不能上漲,如果判斷能漲(稱為填權填息),就可考慮抱股參加除權息;但相對地若研判股價除權除息後,上漲機率不高,甚至會一路下跌(稱為貼權貼息),則要考慮先賣後買,反倒更划算。

除權後擁有的股數增加,股價降低,實際擁有的價值根本不變;除息雖領到現金股利,但手中擁有的股價下跌,並不是天外飛來一筆橫財。除權除息其實都是拿自己的錢,要不要參加,跟買股票的道理一樣,最重要是看股價還會不會漲,第一關鍵是整體產業趨勢對不對?個別公司成長趨勢是不是穩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值得考慮參加除權除息,如果產業趨勢已走弱,就不該參加除權息,一旦股價往下跌就反倒吃虧。

舉例說明除權息的定義,張小姐年初買了一檔股票共十張,該公司股東會通過每股配發四元現金股息,經董事會訂出除息交易日為六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在六月二十一日前買進者就可以參與四元現金股息的配股;最後過戶日為六月二十三日,六月二十三∼二十七日停止過戶,這段期間個股正常交易,但買賣並不影響四元股息的權利,相對這時買進的個股也無法享有四元股息。

除息基準日為六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原先若該股在二十六日收盤價為六十四元,二十七日開盤會扣掉四元現金股息以六十元開出,至於現金股利發放日為七月二十六日,張小姐有十張共可派發得四萬元現金入帳。通常除息行情指的是部分股性活潑或基本面預期表現不錯的個股,會在除息交易日前率先發動一波強勁漲勢,一方面是法人投資機構希望能夠參與配股息,成為進駐買盤推升股價走升,另一方面則是公司派為鞏固長線股東的忠誠度,避免棄權息賣盤壓力大增,造成股價挫低。

另外,就是二十七日以後四元除息差額,個股須花多少時間填補,稱為填權行情。當然填權行情是否發動,或需時間長短,也與大環境經濟面與個股基本面表現脫離不了關係。



是否應該深耕單一專業領域?


《杜拉克:管理的使命、實務、責任》一書中提到「三位石匠」的故事,詢問工作中的石匠「你為了什麼工作呢?」,他們的回答分別如下。
‧第一位石匠說「為了生活」。
‧第二位石匠說「為了磨練技術」。
‧第三位石匠說「為了建造教堂」。

專業性越高,越像第二位石匠,越執著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但是杜拉克認為第三位石匠才是管理人才。這並不是說第一位與第二位不好,他只是要說第三位石匠有其他石匠所沒有的管理思維,也就是說,會意識到組織的目的與目標。

參考:《杜拉克:管理的使命、實務、責任》(Management: Tasks, 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第三十四章。



現代專家不能閉門造車
杜拉克每隔三、四年就決定一個專業主題,會空出一段時間集中研究,因此懂得好幾個專業領域。他用這個方式學習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甚至是日本美術。
因為本身這種經驗,他因此認為現代專家都應該「對各個專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夠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專業」。
高階技術員等知識工作者會為了磨練技術而工作,不但討厭被管,也不喜歡管人,這是過往的管理(命令、指揮人做事)方式造成的,這點並不讓人感到陌生。
但是杜拉克的管理基本上要讓人自主發揮、發揮長處,基本上是不一樣的。專家的知識與其他專家的知識結合,有時會激盪出創新的火花,因此學習第三位石匠的管理思維,是很有幫助的。



2011營收成長前十名電子股

圖/經濟日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