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桃園 近6年人口大增

記者崔慈悌/台北報導

 內政部日前公布遷徙人口統計,近6年來北部地區淨遷入17萬人,但南部、中部及東部地區均呈現淨遷出,顯示人口持續往北部集中。其中台北市因房價偏高,人口呈現負成長,但鄰近台北市房價又相對較低的新北市、桃園縣,增加的人口數則分列全國前二名。
 內政部日前公布人口遷徙及社會增加概況,101年我國實際遷徙人口總計174萬人,較100年減少1%,內政部認為,國內遷徙人口減少,與國內與房屋買賣量減少有關。
 如果以各縣市近6年統計數字來看,全台累計人口數以新北市、桃園縣、台中市、金門縣、新竹縣及新竹市成長最多,增加的人數都超過1萬人;反之人口呈現負成長的縣市主要為彰化縣、屏東縣、嘉義縣、雲林縣、南投縣及基隆市。
 若以各區域人口遷移情況來看,近6年來北部地區淨遷入17萬353人,居全國之冠,金、馬地區淨遷入3萬3,998人次之;而南部、中部及東部地區則呈現淨遷出,顯示人口仍續朝北部集中;至於金馬地區近年續呈淨遷入,顯然受外島福利措施佳及小三通效應影響
 最近3年的人口遷徒則以台北市及桃園縣變化較為顯著,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北市因房價偏高,96年至98年人口都是負成長,且有擴大趨勢,98年甚至減少近2萬人。
 不過100年台北市淨遷入人數卻暴增2萬3,052人,居全國之冠,主因為台北市自100年1月起辦理多項生育獎勵措施,除發放一般市民生育獎勵金外,也有條件提供育兒津貼、就業者家庭部分托育費用補助、幼兒教育券、5歲免學費補助、兒童醫療補助計畫等,使台北市人口一反多年來淨遷出窘境,呈現人口淨遷入。
 此外,99年桃園縣政府力拼升格準直轄市,祭出多項獎勵措施鼓勵民眾入籍桃園縣,也使該縣99年淨遷入達1萬7,623人;99年6月桃園縣即突破200萬人口門檻成為準直轄市。
 另外100年6月政府實施奢侈稅,台北市及新北市建物買賣棟數減少,民眾遷往鄰近且房價相對較便宜的桃園縣,導致該縣淨遷入較前一年增加3,885人,也顯示北部地區房價的變化,強烈影響民眾的遷徙意願。
日期:2013年01月21日

Via 工商時報

眼前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眼前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
「他害我生氣」,有人會這麼說。
「他害我難過」,也有人會這麼說。
意思是說,因為某人講了什麼、做了什麼,才害你生氣、害你難過,所以某人應該對你負責。但是,生氣、難過的是我們自己,讓你感到生氣、難過的對方的言行舉止,只是挑起了你的情緒罷了。
也就是說,決定生氣與否的是你自己
眼前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意義,賦予那件事情意義的是我們。
松下電器公司創辦人松下幸之助受訪時,談到自己成功的三個原因─沒有受過教育、體弱多病、貧窮。因為沒有受過教育,所以努力學習;因為體弱多病,所以不抽菸、不喝酒,注重養生;因為貧窮,所以努力工作賺錢。沒有受過教育、體弱多病、貧窮通常都被負面看待,但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卻能做到正面看待所有負面因素,這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左右人心的不是事件,而是對事件的解釋
我就讀高中的姪子,加入了學校的橄欖球社。練球時,看見學長們將喝完水後的寶特瓶,隨手扔到地上,下次要喝時,再直接從地上撿起灌到嘴巴裡。姪子看了心想:「怎麼不擦一下,這樣不就連土也一起喝進嘴裡,好髒喔!」於是好意提醒學長,但據說學長似乎回他:「拜託,這可是大地賜予的珍貴礦物耶!」當然這是半開玩笑的。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知道,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樣一件事
姪子覺得直接拿起沾著地上泥土的寶特瓶喝水很髒,但學長卻從感謝大地恩賜的角度來解釋。同樣一件事情,看法與思維不同,解釋便全然不同。眼前發生的事情,會根據我們對它的主觀定義而出現不同反應,像是煩躁或生氣。所以,決定生氣與否的是我們自己
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經過自己的選擇,一天下來,我們甚至要做出幾百、幾千個決定。而且更重要的是,「決定的品質」會改變你「人生的品質」。年輕時我沒有領悟這個道理,只要遇到討厭的事,就氣個不停。但我從沒想過,原來生氣是「自己」決定要生氣的;每當遭遇某些事情時,是「自己」選擇要討厭那件事的。
好比說,上班遲到被主管劈頭怒罵「混蛋」。面對這種處境,我們可以選擇生氣,「不用把話說到這麼難聽吧」,或是不生氣,「我遲到被罵也是應該的」。面對他人批評,有人會感到生氣,覺得「囉嗦,真是雞婆」;但也有人會心存感謝,「多虧他替我著想,願意提醒我」。左右人心的不是事件,而是「對事件的解釋」。所以,情緒一定可以靠「個人意志」而有所改變。

TD-LTE概念股


Via UDN

急著成功的人的不急的技術

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以用五個字來表達:「我沒有時間。」-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 

很多人深信「快,總比不行動好」,結果,急著行動往往招來挫折不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反而花在救火,而不是創造成果。 

為什麼成功人士看起來行動從容,卻比一般人更快做出成果?關鍵就在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思考與行動方法─「不急的技術」: 

.心急的人看到問題馬上行動,成功的人刻意找不同意見來比較 
.心急的人忙著吸收知識卻不應用,成功的人學到知識就加以活用 
.心急的人先說,成功的人先聽 
.心急的人用第一印象決定好惡,成功的人根據事實給評價 
.心急的人遇到狀況就想放棄,成功的人彈性變通持續做下去 

如果,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趕快行動」,而是「趕快做出成果」,你需要不急的技術。 
快沒有用,因為,一般人是贏在起跑點,成功人士是贏在終點。 

成功人士不為人知的技術 

現在是講求速度的時代,到處都看得到強調「速成」、「立即見效」的宣傳用語,到處都聽得到有人在教人如何快速把事情做起來的成功之道。好像大家都認同,比起一般平庸的人,那些出人頭地的成功人士就是能很快把事情做好的樣子。 

但是,我在成功人士身上看到的真正的成功之道,並不是這樣。 

在我擔任企業顧問工作期間,有機會近距離地和各行各業的頂尖人士、高階主管互動,我發現,在他們身上有一種非常容易被外界忽略的特質,這種反映在思考與行動層面上,意外的,竟然是一種慢慢來的「不急的技術」。這些成功人士很少因為想要趕快完成哪件事,而匆匆忙忙投入某個行動或計畫上,相反的,他們採取行動之前,常常會花一一些時間進行一些需要慢慢來的動作,例如: 

放慢步調 
   
必要時,暫停行動,仔細思考 
靜下心來觀察四周 
如果想採取新的行動,就必須減少或停止原本一直在進行的事 

成功人士在這個過程中,釐清自己該做的事、想做的事,然後就按照應有的步調,堅定地朝目標前進。因為經過這樣的程序,他們做事的成功機率很高,也自然擁有好成果。反觀一般人,常常是這個也想、那個也要,擔心自己「不快就是輸」,常常還沒想清楚,也沒有堅定的決心就貿然投入行動,然後只要遇到一點點挫折就不了了之。 

一般人只看到成功人士的好成果,以為他們的成功來得很快,卻沒看到讓他們成功的關鍵其實是「不急的技術」。從這個觀察中,我得出一個結論:一般人是贏在起跑點,成功人士是贏在終點。 

如果你也希望在人生中有所成就,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滿挫敗,成功人士的「不急的技術」,值得你好好靜心體會。 

一個人有了成長的欲望,總是希望能早日得到成果,這是人之常情。但這個「希望早日得到成果」的心情,很容易讓你不知不覺中踏進陷阱。對這個心態,務必要非常小心。當你越是急著成功,就越要提醒自己學習應用「不急的技術」。 

人生,不要揠苗助長  

每個生命都有它的成長速度,就像稻米不是播種一個月後就能長出稻穗一樣;森林被砍伐殆盡後,也不可能半年就長回原貌。以菁英教育為名,讓小學生越級學習高中生的課程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種教育方式,完全不符合孩子大腦的成長過程。 

揠苗助長只會剝奪它原有的生命力。有些人可能會想,目前在檯面上相當活躍的傑出人士,他們的成就為什麼來得很快?事實上,他們只是按照該有的成長速度,按部就班,堅定前進罷了。 

急著看到成果,要求自己或別人快速成長,不一定是好事。比如說,有些人從小就為了考試而讀書、上補習班,等他考進名校,讀書欲望就會消失,後來可能平凡過一輩子,甚至提早失去鬥志也說不定。在職場上,也有一般上班族平時拚業績拚得死去活來,一旦當上主管反而失去幹勁。在領導團隊時也是一樣,主管訂出很高的業績目標,並用斯巴達式管理來要求績效,團隊中請假或離職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盲目求快,帶來的損失絕對比你想像中的嚴重。 
不急,才能結出好成果  

在這個強調快速的社會,每個人都不知不覺被推著快速回應所有面對的人事物,想要自己靜下心來不要急,的確需要很多練習。 

本書分為六個不同的主題,要教大家一些馬上就能運用的「不急的技術」。 

第一章要談「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人遇到問題時,都想早點解決問題,但一般人常常因為太急,反而搞錯了問題的本質,結果問題越理越亂。面對問題時,切忌不要馬上行動,要爭取一點時間想一下「如何面對問題、找出問題」。這一章和後面的每一個章節都是相輔相成。 

第二章的重點在談「進修」。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學習是現代人高度關注的課題。正因為現代人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更容易在這裡加速過快或迷失方向,甚至錯把學習的手段當成目的,最後浪費不少時間和金錢,完全得不到預期的成果。這一章要教大家面對學習,怎麼做才能順利得到你想要的成果。 

第三章是談如何經營「人脈」。沒有人會說人脈不重要,但太多人在經營人脈時,常因心急而失去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緣分。另外還要告訴你,當你想保持自己的步調時,該如何面對在你周圍一堆心急的人。 

然後,以第四章的「達成目標」和第五章的「實現夢想」,來談如何把自己的一個想法,從無到有做起來的方法。 

最後的第六章,我想談「自我定位」的方法。目前在年輕人身上很容易看到的「尋找自我」的現象。你是否總是在「迷失自我」、「尋找自我」這類哲學問題,也就是聽起來有點空,很不具體的問題打轉?在這一章,我要教大家跳脫出無限迴圈,別再和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硬碰硬,搞得精疲力盡卻徒勞無功。 

我用這六個不同的切入點來討論不急的技術,因為原理原則相通,都會產生交集,所以只要從你「現在最想了解」的地方開始閱讀就可以了。 

印地安的塞內卡族人之間,流傳著一段話: 
只要你一問起:還要再走多遠? 
就會讓目標更加遠去。 

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馬上想起自己好幾次因為心急而失敗的經驗。這句話給我的提醒是,如果當時專注於目標,自然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在中國,也有句俗話說: 
不怕慢,只怕站。 
這句話也很有道理,意思是不怕步伐走得慢,只怕原地踏步,沒有前進。 

另外,十七世紀的法國詩人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在他寫的詩詞版伊索寓言裡,則是這麼說的: 

快沒有用。 
重要的是如何開始。 

在這個凡事講求快速的社會,公車誤點一分鐘,甚至網頁等待時間超過三秒鐘,就會有人覺得心煩。 

在動不動就因為幾秒鐘、幾分鐘而心煩的時代裡,我很想邀請大家一起想一想,到底快能得到什麼?快又會失去什麼? 

我看到很多人因為只想快,得到的是一個疲累不堪且一無所獲的人生;失去的是那個可以不是這個結果的機會,也就是充滿能量且結實累累的人生。 

正因為如此,在我寫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再問了自己一次:快能得到什麼?快又會失去什麼? 

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用這兩個問題,提醒自己修正一下步調。 
謹以此書的分享,衷心祝福你的人生,充滿能量而且結實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