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改變別人

如同「過去」一樣,我們也無法掌控「他人」。不能因為你是主管,就想掌控下屬;也不能因為你為人父母,就想掌控子女。 
以我為例,在公司草創初期,因為業績一直不太理想,讓我總是在想:「要怎樣才能帶動下屬」、「不知道有沒有帶動下屬的技巧」。
那時,我正好參加一個研討會,便向授課講師提出我的疑問:「請問老師,如果您的下屬不願聽從命令的話,您會怎麼做?是不是有什麼訣竅呢?」
聽完我的問題,那位講師臉上露出一副難易置信的表情。「你在說什麼?基本上,你會有想要操縱別人的想法本身就很荒謬。身為主管,打造一個可以讓下屬自動自發的環境,這才是最重要的。

講師的一番話讓我瞬間啞口無言,就好像被人用球棒打到頭一樣。因為在這之前,我想的都是「要如何讓下屬照著我的話做」,但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的。無論主管的做法或想法有多正確,如果下屬不能認同,並主動去做的話,那麼一點意義也沒有。即使勉強下屬去做,能在短期內收到成效,但肯定無法持續,也無法得到期望的結果。

會有想要操縱別人的想法本身就很荒謬」,這句話對我有如當頭棒喝。從此開始,我徹底改變自己的管理方式,讓自己變成如同片場場務般的角色,作為專門提供下屬協助的人。我發現,這樣的轉變似乎讓下屬們變得更積極、更有自信,公司業績也跟著開始上揚。
很多父母希望把孩子教養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樣,所以勉強孩子讀書。但與其勉強孩子讀書,為人父母者更應該先想想,「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主動讀書」。
一旦誤解「愛」這個字,濫用父母權限,強迫不聽話的孩子做事,是無視孩子人格的任性父母。我希望這些父母都要學習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超低電壓晶片 低耗能超環保


小女孩的手,輕輕放在一張嵌有「超低電壓晶片」的桌面上,旁邊一顆小聖誕樹上的LED燈,很快發出藍光,這是工研院利用人體體溫發電的範例。工研院資訊與通訊研究所長吳誠文說,「超低電壓晶片技術」將使未來許多電子產品大幅降低耗能,甚至人體體溫就能發電,是非常環保的技術。

工研院昨天發表這項技術;吳誠文說,它具絕佳能源管理效能,能廣泛應用在訊號、聲音、影像壓縮等多元晶片設計與產品,商機無限。

他說,超低電壓晶片可依消費者需求設計,還可利用「環境能源」發電,透過熱電原理(熱能轉換成電能),讓熱電晶片感應人體熱能,再由晶片放大轉換成電能,小女孩啟動LED燈就是一例。

吳誠文說,「人體體溫發電」的技術還融入工研院自主開發的「最大功率點追蹤技術」,可提升能源轉換效率,有效利用熱、光等環境能量,未來像登山客頭照燈、手表、智慧型手持裝置,或是心電圖貼片等需長時間偵測身體訊號的醫療電子產品,都可以應用。

資通所技術組長朱元華說,相較於傳統系統單晶片,超低電壓晶片的功耗,僅傳統影像壓縮晶片的4分之1,部分核心電路最低工作電壓還可以不到1伏特;以行車記錄器來說,傳統產品約可記錄2小時,運用低耗能晶片,可增加到3到5小時。

這項技術整合了交大、中正大學及台積電、晶心科技等產學界技術與智權,同時建立超低電壓系統晶片設計與驗證流程,已積極專利布局,希望為產業界帶來新藍海。

Via UDN

張智超的BMW不敗選股術


張智超歷經破產谷底再重新翻身,集結自身選股的7 大方向,以及資金控管的法則,確保長期「小賺、小賠、大賺」,但絕不會「大賠」,創造出優異績效。最近金管會對投信經理人展開一連串調查,在這個敏感時刻要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總不免格外謹慎。不過,大眾證券投資部副總經理張智超仍然毫不藏私,侃侃而談他從虧損谷底努力往上爬的親身經歷,藉著幫公司操盤獲利,讓自己因分紅與薪資達到上億身價。

學生時代是臺大校園的風雲人物,張智超用技術線型選股,將資產從10萬元快速滾到100萬元。母親視他為最大的驕傲,因此母親將信義路的房屋拿去抵押貸款,連同畢生積蓄一起交給張智超投資,金額一度高達1200萬元,不但曾經1天賺進1臺國產汽車,更被譽為「校園投資神童」,吸引媒體採訪。

好景不常,張智超因為融資買股買到滿水位,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臨前,先下跌修正2周,他遭到融資斷頭出場,只能和媽媽搬到新北市租小套房度日。「我曾站在高樓的頂樓,只想往下跳。後來決心要進金融圈,鍛鍊真正的選股本事,把媽媽因我而失去的一切再賺回來。」

進自營部練兵 幫公司賺進16 億元

退伍後,張智超進入日盛證券當研究員,才發現原來只看技術面操作,根本不懂產業狀況和基本面,是多麼危險的事。他每天7點到辦公室, 晚上11點才離開, 被同事封為「7-11研究員」。2001年因為表現出色,拿到100萬元的分紅獎金,「這時我才覺得終於可以喘口氣了。」他越深入研究越發現,雖然熟知產業和財報,仍往往落後於股價表現,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自己知道什麼?」,更必須加入「大家的預期是什麼?」,也就是要懂市場心理學和預先判斷趨勢。這對一般投資人來說相對困難,卻是股票能上漲的最大理由。

2003年,張智超進大眾證自營部操盤,當時大眾證非常保守,10億元資金只拿1億元出來買股,他一加入便要求動用到4、5億元資金,讓公司高層相當緊張。結果,2004年就幫公司賺了1億元,2005~2007年的大多頭時期更一口氣賺進8億多元。2009~2011年,張智超轉到國票證券擔任投資部副總經理,也幫公司賺進7億多元。自從開始幫公司操盤後,總共賺進超過16億元,良好的績效讓他獲得大量的績效獎金。期間,因為趁早為家人買了房子,房價也隨著市場行情上漲,從原本2千萬元漲至6千萬元。「我不是炒房喔!是自住屋的增值。」擔心被近期風波扣上帽子的他,還趕緊解釋。

績效獎金加上房子增值,張智超如今擁有近1億元的資產,本身雖不能投資股票,但能把投資心法貫徹到公司部位的管理上,並不斷教導後進同事。他強調,進自營部不但能練習投資股票,並且能靠分紅照樣讓自己致富,是年輕人完成夢想的好地方。

BMW + TROE 篩選萬無一失好股

張智超把經過多年累積和內化的投資心法,濃縮成「BMW」和「TROE」選股術。他以BMW 來簡單解釋。經營模式好的公司(B),通常有幾個特質,例如具備成本、通路、產品差異、技術與專利、創新等優勢,如果還有富爸爸扶持,就能比同業氣長、賺更多。市場規模要夠大,再搭配市占率不斷上升的公司(M),才能有長遠、持續性的成長;如果市場規模小,就算市占率高,也代表公司頂多持穩,很難追求進步。

管理階層的心態和形象(W),將會決定公司的走向,這也是為何每年媒體都會評估誰是「最佳CEO」的原因。形象差、沒誠信的老闆,沒有一家公司能逃脫股價崩跌的命運,甚至變成地雷股下市,不可不慎!由於B 和M 對散戶投資人而言需要花相當長的時間研究,他建議可先著墨W,也就是大股東的動態和心態。「只要先搞清楚公司大股東持股現狀,就能篩出許多大股東無心經營的公司。若經營者都在賣股票了,股價短期上漲只是為了出貨,長期下來投資人一定賠很慘。」

必學資金控管法則 才能避免大賠

學得選股智慧後,更要有買股的戰略,以確保能夠「小賺、小賠、大賺」,絕對不會發生「大賠」。張智超說,很多人詢問「股價多少可以進場?」他都會強調,只要符合「BMW + TROC」選股條件的個股,股價拉回都可以進場佈局,因為制勝的關鍵在資金控管,而非股價高低。「股價到底漲到多少或跌到多少是合理?不能預設立場。」張智超使用「四分之一資金控管法則」,第1次進場絕對不能投入高於資金25% 比例,他操盤時會先以5% 資金當種子,同時間多試幾檔符合條件的個股,看誰先發芽(開始獲利)。發現有種子發芽,再把剩下的四分之三資金投入「發芽」的股票,如果很有信心甚至可全數投入,若還在觀察沒這麼有信心,就投入再一個25%。

他提醒,資金投入要慢,但出場要快。「我不會設停利和停損點,決定出場的理由是『預期的利多發生』,就該立即出場。」假設買這檔股票是因業績將創新高,那麼在業績創新高後就要立即出場;或是買這檔股票是因拿到某大客戶訂單,那麼當新訂單消息在媒體曝光就該出場。

(撰文:李兆華)(來源:《Money錢》,2012年12月)

蘋果與微軟:平板的不妥協與加減法

不妥協的平板口水戰

  采訪過不少國外科技公司高管,參加了一些重大產品發布會,常常聽到一些似曾相似的詞匯。“難以置信的”、“無與倫比的”、“前所未有的”,蘋果、谷歌、微軟莫不如此,或許是對自家產品的信心爆棚,或許也是因為英文大詞之匱乏。其中,“不妥協”也是諸位科技大佬的高頻口頭禪。

  微軟上月高調上市了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8和自有品牌平板電腦surface。圍繞著微軟的這款平板電腦,微軟、蘋果乃至惠普的高管就有一場“不妥協”的口水仗。怎樣的平板電腦才算不妥協?微軟和蘋果顯然對平板有著不同的思路,這也直接決定他們產品的不同定位。

  蘋果CEO庫克在分析師會議上表示,Surface是一款“被迫妥協、令人迷惑”的產品。他打了個比方說,一款既能飛行又能下水的汽車,肯定不會在每個方面都表現出色。蘋果則經過“艱難的權衡”,確定iPad應該是款怎樣的產品。庫克的結論是,蘋果在權衡各種產品後會選擇iPad。

  而針對庫克的這番嘲諷,微軟CEO鮑爾默隨後也做出了回應。這位著名的大嗓門回擊說"很高興庫克這么關注Surface”,暗示蘋果是在露怯,“任何競爭對手都可能發表批評言論,但平板和PC的融合是未來的趨勢所在"。鮑爾默還認為,買了iPad的用戶可能犯了錯誤,這並不是他們想要的產品。

  而在Windows總裁斯蒂芬•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之後兼管Windows財務與營銷的塔米•雷勒(Tami Reller)則直接說,消費者不會想要妥協的平板產品,微軟設想的平板就是兼顧娛樂、工作以及輕便等多重需求,“毫不妥協的”。

  不可否認,庫克還是感受到了微軟高調發布Surface的壓力。Surface在美國時代廣場風光上市,在中國全球首發,這些都触動了蘋果的奶酪。但拋開蘋果與微軟的競爭來看,蘋果對平板電腦的認識確實與微軟有所不同,或者換個角度說,微軟眼中的平板與目前的主流截然不同

內容消費為主設備

  平板電腦這個概念並不是蘋果的專利,但卻是蘋果和賈伯斯真正普及的。在iPad發布前兩年,市場已經浮現了智能手機與全性能筆記本之間的中間需求,這就是以華碩易PC為代表的上網本。上網本犧牲了部分運算性能,換來了1千克左右重量的輕便性,更重要的是將價格拉低到了500-600美元的門檻,因而曾經獲得了巨大的銷量。

  針對上網本的市場需求,當時賈伯斯的回應是“我們做不出500美元的非垃圾電腦”,但實際上蘋果早已經看到了智能手機與筆記本之間巨大的中間市場需求,衹是賈伯斯的思路並不是做上網本這樣“簡陋PC”,而是一款介于iPhone與Macbook之間、售價在500美元起的計算設備。這就是2010年1月蘋果發布的iPad。

  iPad發布之初也曾遭到諸多競爭對手以及部分行業人士的嘲諷與質疑,當初有個經典的段子就是4個iPhone拼成一個iPad,但這款產品卻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認同,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發布iPad兩年半後,蘋果已經賣出了1億部iPad,即便面臨著Android平板的重重競爭,iPad依然在平板市場占據著超過六成的份額。

  賈伯斯或許是最出色的產品經理,他擅長于減法,減去不必要的功能,在長板功能方面做到完美體驗,以此來吸引並留住用戶。iPad從來不是一款完美的產品,也絕不想滿足所有需求:不支持Flash、不支持USB、不接受SD卡。在工作方面,iPad的虛擬鍵盤並不擅長,而工作應用的普及率也與桌面端的Office相去甚遠。

  在蘋果看來,iPad是一款主打內容消費的電子產品,側重于閱讀、電影、音樂、遊戲、社交這些娛樂性功能。而iPad的長處就在於將這些功能的用戶體驗做到了最佳,從而吸引了消費者。賈伯斯認為,用戶拿著平板主要用於休閒性輕參與項目,而衹會偶爾用於工作計算、文字處理等重參與性活動,這些也不是iPad的強項。

  在蘋果iPad獲得成功後,市場上先後出現了上百款Android平板,但迄今真正獲得消費者認可的衹有亞馬遜Kindle Fire和谷歌的Nexus 7。這兩款平板的成功有共同之處:避開iPad的市場,主打7英寸平板領域,用200美元以下的低價吸引入門用戶,而後通過應用與內容的消費來獲得更多營收。但這兩款平板也和iPad一樣,重娛樂輕工作,以內容消費為主。

工作娛樂都想兼顧

  如果說賈伯斯與蘋果在平板理念上擅長于減法,以此設計的iPad主要是內容消費設備﹔那么微軟平板的理念就是做加法,把蘋果的短板補上,打造一款既能娛樂又能工作的平板,希望以此在蘋果與Android充斥的平板市場獲得一席之地。

  相對於蘋果與谷歌,微軟在移動領域算是失去了先機,眼看著iOS和Android瓜分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主要市場。而隨著移動設備逐漸成為主要上網設備,微軟嚴重倚賴的桌面系統和PC出現了衰退的跡象,未來的嚴峻形勢迫使微軟必須在移動領域實現突破。而這種突破關鍵就在於Windows 8與Surface。

  微軟最重要的兩大王牌就是Windows與Offce,最核心的資源就是數億習慣了Windows與Office的消費者以及企業用戶,所以辦公性能順其成章地成為了Surface的主要賣點。Surface為代表的WIn 8平板是與iPad等現有平板理念完全不同的產品:一款即可以娛樂又可以工作的平板

  美國資深科技媒體人莫博士(Walt Mossberg)也持有同樣看法:“Surface並不是對蘋果iPad模仿後出現的產物,而是一款獨一無二的產品。華麗便捷的鍵盤加上熟悉的PC辦公套件,讓Surface在文檔操作方面完全不成問題。”但他也指出,RT版Surface目前的問題在於應用不足,無法與iPad平台相媲美。

  微軟別出心裁地為Surface設置了兩個版本:基於Arm架構的Win RT版以及基於英特爾X86架構的Pro版。Win RT平板的價格、尺寸、重量、電池都與iPad大體相當,可以視為微軟針對蘋果iOS打造的移動平台﹔而Pro版則全面兼容Windows應用,是真正具有全功能運算能力的平板。

  但世上沒有完美的產品,雖然微軟一心想打造兼顧娛樂與工作性能的平板,打造真正能夠挑戰iPad的產品,但在現有的技術和價格條件下,微軟也必須在某些方面做出妥協。不兼容Windows桌面應用是RT版平板的硬傷,應用商店的匱乏使得RT版Surface和Windows Phone一樣,在生態應用方面上難以與蘋果或是谷歌抗衡。

  而Surface Pro平板則令人惊訝:900-1000美元的價格幾乎是iPad的兩倍,電池續航時間衹有4個小時,900多克的重量則是iPad的1.5倍。從輕便攜帶、電池續航以及親民價格方面,Surface Pro都不像是個平板電腦,而更像是英特爾目前主推的超極本。在接受新浪科技專訪時,雷米•塔勒也承認Surface Pro確實和超極本存在著競爭。

  如果說Surface RT是微軟為對抗蘋果iPad全新打造的產品,那麼Surface Pro就完全是微軟根深蒂固的PC情節再現,微軟成功地把平板電腦做成了變形的筆記本,在輕便、電池與價格方面做出了妥協。而隨著Evernote、Google Docs等云端辦公應用的普及,微軟平板獨有Office的優勢也在逐漸縮小。

  取與舍,短與長,蘋果與微軟對平板的理念差異盡現。蘋果眼中的不妥協的是做好娛樂等長處,而微軟則認為兼顧娛樂和工作才是不妥協。至於誰對誰錯,市場銷量才是最好的回答。至少平板這個市場,微軟幾番磕磕絆絆,這才再次上路。

via 北京新浪網 鄭峻